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9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9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18篇 |
综合类 | 6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PENG XiaoTong ZHOU HuaiYang WU ZhiJun JIANG Lei TANG Song YAO HuiQia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7,52(3):367-379
Microbial mats in two hot springs in South China were sampled for the research of mineralization of microbes and its mechanism by the methods of geology and modern bi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t spring microbes have the key capability for enrichment of Si, Al, Fe, Ca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microbes are also cru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iO2, CaCO3, clay and so on.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of hot spring microbes, which mainly takes place in the layer of EPS outside cell wall or sheath of cyanobacteria. The sheath outside cell wall, which keeps the normal metabolism of cyanobacteria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on its surface, is also considerable for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cyanobacteria. According to structure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microbial mats,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early surface mineralization, middle degrad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late des- quamation of mineral.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significant for comprehension of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deposi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microfossil in modern and ancient extrem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32.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 ℃、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由外加菌剂对含异辛醇废水处理的实验证明,人工添加的菌剂对废水中异辛醇的降解效果良好.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不仅会利用污染物中的碳源和氮源,而且会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共同形成一个代谢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通过对细菌16SrDNAV3可变区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变化浓度梯度凝胶电泳等细菌种类的研究,发现微生态中的细菌种类随污水浓度的变化并非呈单一递减的趋势,在一定的浓度条件下,会出现某类微生物优势群体;同时结合气相色谱分析,跟踪观察了异辛醇的降解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降解的中间产物主要为乙醇. 相似文献
34.
剪切环境与产黄青霉形态和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青霉素发酵过程,考察了产黄青霉形态变化和发酵罐中剪切环境对菌体形态的影响。考察的产黄青霉菌株对强剪切作用呈现出瞬时响应和逐渐衰减的反应机制,实际剪切强度介于发酵罐内最高剪切速率和平均剪切速率之间。提出了总体剪切强度的概念,用于定量表达不同桨型、多层搅拌下剪切环境。青霉素发酵需要在较强剪切环境中进行,采用轴向流桨和涡轮桨组合搅拌时,可通过调整桨径和搅拌转速来保证剪切环境满足菌体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相似文献
35.
在两种产色素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加入煤的微生物转化产物,所得微生物发酵液的色素浓度及吸光度有较显著的增加,将煤生物转化产物作为蔬菜生长刺激素的实验亦取得了显著效果,该结果揭示煤微生物转化产物在生物激素上的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J-Ⅰ的筛选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J-Ⅰ,其絮凝率达87.6%.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该菌产絮凝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0g/L的葡萄糖和2.0g/L的蛋白胨;适宜的初始pH和培养温度分别为7.0和30℃;在培养基中添加0.5g/L的Mg^2+有利于菌体生长,但对絮凝剂合成无影响.对该絮凝剂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投放量3%、pH值在5.9、温度为60℃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加入浓度为8%的Ca^2+可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实验证明,该菌起絮凝作用的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杂多糖. 相似文献
37.
第11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于2006年8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此次会议以“隐藏的力量——行动中的微生物群落”为主题,特邀了当今世界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最为著名的科学家作专题报告,内容广博,反映了当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向。本文简要介绍了第十一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的概况和部分演讲摘要。 相似文献
38.
令H是任意非Abel有限群G的完全正规子群,记△n(G)为整群环ZG的n次增广理想,Qn(G)为增广商群△n(G)/△n 1(G).当G/H为循环群或基本p-群时,给出了△n(G)的一组基底,确定其增广商群Qn(G)的结构. 相似文献
39.
吴俊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85-86
概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影响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0.
一种基于虚拟手术的三维碰撞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虚拟手术的快速碰撞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方向包围盒层次树的快速碰撞检测算法,利用简化的几何模型表示一方向包围盒层次树来实现复杂物体间的实时碰撞检测.算法在继承一般基于方向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优点的同时,突破了它们的局限性,能够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处理任意形状多面体之间的碰撞检测问题.同时采用了三角形带压缩技术和方向包围盒技术来加快碰撞检测阶段的绘制速度,从而提高碰撞检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