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0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256篇
系统科学   45篇
丛书文集   174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95篇
研究方法   5篇
综合类   6248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21.
对膜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浓差极化、滤饼层形成和膜孔堵塞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测定了PAN膜阻力.试验结果表明,PAN膜超滤过程中主要阻力来源为膜孔吸附、凝胶层及浓差极化等引起的膜污染阻力,占总阻力的71.61%。膜自身阻力和不可逆阻力分别占与总阻力的28.39%和11.76%,所占与比例较小,有利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22.
我国是果树产业第一大国,具有丰富的果树品种资源。随着市场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国果树产业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需求亟待解决。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我国果树育种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十分必要。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定向育种精确度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果树育种可以改良果品品质并增强产业竞争力,是现代果树改良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果树产业现阶段存在的品种单一、品质下降、病虫害危害增加等实际问题,从改善果实色泽、果型、大小、风味、质地、香味、功能物质等果实品质相关性状,以及提高抗干旱、低温、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和抗病虫害等生物胁迫能力出发,综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不足以及发展建议,认为我国果树分子育种应该以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需求为基础,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品种;以优质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培育抗性好、适合省力化栽培的品种;要充分利用果树全基因组丰富的遗传信息资源,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功能,以揭示果树生长发育、环境应答互作分子网络、代谢等分子机制,为果树定向育种奠定基础;同时应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等各种先进技术,提升育种效率,逐步缩短培育新品种的周期。  相似文献   
223.
无泡曝气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向水中进行无泡曝气的工艺过程,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曝气工艺技术,其供氧的总传质系数可以达到605h-1,是传统气泡曝气方式的6倍以上;水流速和气体压力是影响无泡曝气供氧能力的2个主要变量,通过控制气压可以定量调节曝气量。  相似文献   
224.
为找出单相接地故障相判别的依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电流系统接地过渡电阻对单相接地参数的影响,进而发现了发生不完全接地故障时各点对地电压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单相接地故障相的判据.  相似文献   
225.
采用聚乙烯醇(PVA)与四乙氧基硅烷(TEOS)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VA/SiO2有机/无机杂化溶胶,并将显色剂和植物酯酶分散于溶胶中,干燥成膜,得到一类透明度高、亲水-亲丙酮性可调、贮存性好的传感膜.该传感膜在乙酸-α-萘酯溶液中,会于可见光520 nm处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传感膜在制备后的12天内活性明显下降,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并且冷藏活性下降率要比室温保存的小很多.但不论是冷藏还是在室温下保存,被固定在杂化膜中的酶活稳定性都比在溶液状态下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26.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工艺净化松花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超滤(UF)技术对地表水的处理效果,建造了一座120吨/天的中试规模的膜处理水厂.以松花江水为水源,用粉末活性炭(PAC)吸附作为超滤的预处理工艺,组成了PAC-UF系统.结果表明:PAC-UF工艺的出水浊度在0.15NTU左右,而且不受进水浊度的影响;原水不经过PAC吸附直接超滤时,膜出水有机物浓度和膜进水有机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UF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在10%左右,对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平均去除率在8%左右;加入PAC吸附后对有机物的去除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27.
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微观结构和耐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对称方波输出模式的恒流交流电源,利用微弧氧化方法在铝合金表面沉积Al2O3陶瓷膜,考察了微弧氧化工艺参数(电流密度、处理时间)对膜层微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膜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存在较佳的范围,即氧化时间为15-20min,电流密度在20A/dm2左右;氧化时间过短时,试样表面存在陶瓷膜未完全覆盖的区域,而当电流密度过大时,膜层表面将会出现大量的显微裂纹,导致膜层性能大幅度降低;在恒流非对称方波输出模式下,工艺参数对膜层的相组成影响不大,微弧氧化膜层由晶态Al2O3和非晶态Al2O3组成.  相似文献   
228.
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对GF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观察了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水平对己糖胺途径限速酶GFAT活性的影响.在alloxan高血糖小鼠模型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果糖胺水平升高了15.9%,肾组织GFAT活性升高了32.8%;经胰岛素治疗后,血清果糖胺水平降低了9.7%,其肾组织GFAT活性也降低了l9.4%.在高糖高脂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IR小鼠中,与同批正常对照组比较,正糖钳实验中稳态时葡萄糖输注率G IR值降低了69.3%,胰岛素耐量实验中的AUC值升高了38.1%,其肾脏组织GFAT活性也增加了26.6%.在胰岛素诱导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的IR-H IR c细胞模型中,与正常H IR c细胞比较,其10、25 nmol/L胰岛素诱导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分别降低了25.3%、21.1%,而GFAT活性分别增加了29.7%、46.5%.可见,GFAT活性与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9.
采用基团贡献法和自由体积模型,分析了聚合物基团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聚合物基团对O2和N2选择性和渗透性的贡献,预测了特定基团聚合物对O2和N2的分离性能。通过设计聚合物基团,改进了气体分离用膜材料的性能,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30.
Plants have an innate immunity system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pathogens. With the primary immune system, plants recognize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MAMPs) of potential pathogens through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that mediate a basal defense response. Plant pathogens suppress this basal defense response by means of effectors that enable them to cause disease. With the secondary immune system, plants have gained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effector-induced perturbations of host targets through resistance proteins (RPs) that mediate a strong local defense response that stops pathogen growth.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s in plants depend on germ line-encoded PRRs and RPs. During induction of local immune responses,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 also become activated, which predispose plants to become more resistant to subsequent pathogen attacks. This review gives an update on recent findings that have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the arms race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pathogens. Received 24 June 2007;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18 July 2007; accepted 15 August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