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系统科学   83篇
丛书文集   253篇
教育与普及   1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5篇
现状及发展   72篇
综合类   941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720篇
  2010年   568篇
  2009年   609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898篇
  2006年   770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95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0 毫秒
2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ps of the moon produced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by Jesuit Giambattista Riccioli (1598-1671) and Johannes Hevelius (1611-1687), whose cartographic projects competed for widespread acceptance. Although Hevelius’s Selenographia (1647) was applauded for its many detailed, self-engraved pictures of the moon, his cartography and proposed nomenclature were supplanted by Riccioli’s as offered in Almagestum novum (1651), in spite of the latter’s simplistic pictures and promotion of geocentric cosmology. Exploring this paradox through pictorial analysis, three types of images common to both Selenographia and Almagestum novum are compared, employing an analytical tool developed by Svetlana Alpers in The art of describing (1983). A focus on this debate exposes the tensions evoked by new technologies of vision and competing cultures of visual epistem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astronomy. As both selenographers grappled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could be generated visually,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ir competing projects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rse of visual astronomy, as well a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visual technologies’ in a period of controversy.  相似文献   
22.
流式多媒体服务器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远程教育。在远程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新式的流式多媒体服务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在未来的远程教育中,将会用很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23.
壮族具有一种可称为广纳性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平等和吸纳和对苗瑶文化、汉族文化的宽容和吸纳 ,形成了壮族许多再生文化、杂糅文化形态 ,也使壮族文化符合生态文化的共生规律。  相似文献   
24.
浅议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要素的分析,阐述了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针对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指出了控制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5.
电影是从戏剧中产生的,电影的作们始终探索着突破戏剧化模示。本以经典好莱坞的侦探类型片《唐人街》的剧本前十页为例,分析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物塑造。该片人物大都是静态的叙事媒介。他们激化并最终从属于情节的运转,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戏剧理论是一致的。而《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突破和新商业片的模示,以闪回结构塑造人物,跨越时空,切换凯恩的一生的不同时期。该片塑造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多维度的,“现实主义”的个性化的人物。影片所蕴含的对凯恩这存在主义人物的深刻描述和对美国社会的自省也是通过这种结构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渔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教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借鱼来抒发隐逸情情、阐述哲学玄思和畅谈生活感受,因而士大夫与鱼结成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素质的培养模式等问题的探讨 ,试图倡导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文化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哲学方法:善于吸取总结群众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做好人才工作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9.
无线电波透视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线电波透视法是利用无线电波在钻孔中的发射和接收来确定地下介质特性和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当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岩性不同的分界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折射,透射和频散,吸收等,通过研究接收到的电磁波的性质达到探测地下目标物的目的,本文简述了该方法的理论,描述了方法的分类,概述了目前使用的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和常用的仪器,总结了野外工作方法和解释方法,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0.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作为同时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骑士传奇早已销声匿迹,而中国武侠小说至今仍然兴盛,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