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317篇
系统科学   78篇
丛书文集   156篇
教育与普及   5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综合类   5976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series of Co-doped ZnO thin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by direct current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on glass substrates.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gave no evidence of second phase formation.The qualitativ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ic spectrometry (XP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Co was incorporated as Co3+,occupying the ...  相似文献   
992.
对合成的三元化合物Er5Co6Sn18进行了研究。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和Rietveld全谱图拟合法获得了化合物Er5Co6Sn18的晶体结构,该化合物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cd,a=1.353 44(1)nm,c=2.699 28(2)nm,Z=8,Dcalc=8.807 g/cm3,为Tb5Rh6Sn18结构类型。在5~300 K温度范围对Er5Co6Sn18的磁性进行了测量,得到该化合物的顺磁居里温度约为-87.8 K,有效顺磁磁矩为12.8μB。电阻测量得到它的剩余电阻率为2.0。  相似文献   
993.
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Pr2Fe17-xSix(x=0,0.1,0.15,0.3)系列合金,用粉末X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研究样品的结构、磁性、磁熵变及绝热温变.结果表明:Pr2Fe17-xSix系列合金的晶体结构为Th2Zn17型菱方结构;随着Si含量的增加,居里温度由x=0时的290K提高到x=0.3时的328K;外加磁场为1.5T时,磁熵变由x=0时的2.39J/(kg.K)降低到x=0.3时的1.67J/(kg.K),但绝热温变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94.
在分析气隙磁密和电磁负荷对电机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对电机的性能以及成本实行优化设计,并运用Matlab对优化设计后的电机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太原盆地QK1钻孔60 ka.B.P.以来的沉积物进行粒度、磁化率分析,探讨了太原盆地60 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太原盆地60 ka.B.P.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59.6~40 ka.B.P.属滨湖相沉积;40~31.5 ka.B.P.属以河流相漫滩沉积;31.5~14.58 ka.B.P.属河流相边滩沉积;14.58~12.5 ka.B.P.河流相漫滩沉积;12.5~9 ka.B.P.河漫湖泊沉积;9 ka.B.P.至今属河流相边滩沉积。60 ka.B.P.以来太原盆地的气候由温暖偏湿转为温暖湿润,在末次冰期表现为寒冷干燥,进入全新世大暖期以后,气候具有全球性特征的同时也兼具区域性特点。各指标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主要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及区域气候的影响,由于盆地沉降中心与边缘沉积速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区构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MOA避雷器泄漏电流中的阻性分量是反映MOA运行状态的有效特征量,但MOA通常运行在强电场和强磁场环境中,MOA避雷器在线监测系统采集的泄漏电流信号必然混叠很多噪声,不经有效的信号去噪即采用,会影响监测系统的信号处理、分析和MOA避雷器故障诊断的准确性。针对MOA避雷器泄漏电流的特点,结合通用阈值(sqtwolog)原则、启发式阈值(heursure)原则、无偏似然估计阈值(rigsure)原则和极值阈值(minimax)原则,提出了总体经验模态分解(简称EEMD)阈值去噪方法。采用均方根值、三次倍频幅值比和去噪后的波形这三个评价标准来判断EEMD阈值去噪的优劣,通过对信号仿真和现场采集的实测信号进行分析,得出基于无偏似然估计阈值原则是最佳的EEMD阈值去噪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黄土内部孔径分布对逾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的逾渗特性作为黄土渗流中比较特别的性质,它涉及到了黄土渗透性突变的特殊问题,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研究黄土内部的孔径分布对逾渗特性的影响可以为工程中的某些渗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然而前人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基于此,本文展开了一组原状黄土和两组重塑黄土的试验研究:采用变水头试验分析黄土渗流过程中的逾渗现象,然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三组试样进行孔隙分布评价,最终分析孔径分布对于黄土逾渗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原状黄土由于原生结构较好,孔隙大小的分布较重塑黄土更为集中,孔径集中在0.011~ 0.11 μm的中孔隙最多;重塑黄土由于丧失了结构性,部分土颗粒会产生黏聚,从而导致土体内的微孔与大孔的比原状黄土多。(2)由于原状黄土孔隙更为集中,内部孔隙更不容易透水,所以更容易达到临界状态从而使得渗透性发生逾渗,原状黄土的临界水头比相同干密度的重塑黄土更高。而重塑黄土则是干密度越大,孔隙率越低,孔隙越小,临界水头越高。试验利用方便快捷的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分析了黄土内部孔径分布对黄土逾渗特性的影响,富有创新性,试验可靠性高,成果可为黄土重大工程的基础建设中的有关渗流问题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决铁与砷化镓界面形成过程中,存在砷原子向金属层中扩散的现象,导致界面磁性减弱影响该结构的物理性能问题,采用钝化工艺改善界面磁性的方法,利用电子能谱技术测量了界面形成过程中铁与砷化镓界面的价带谱和砷原子的3d芯能级谱,从电子能谱的角度得到了砷原子扩散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比清洁界面和钝化界面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钝化可以减弱砷原子的界面扩散,铁原子3d能级的磁性交换劈裂也得到加强,价带峰被展宽,界面的磁性得到改善。依据价带谱的展宽现象和相关的研究报导表明:将硫钝化界面技术应用于磁集成器件制造工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99.
先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大面积有序聚苯乙烯微球模板,在此基础上,制备Co/Pt多层膜纳米碗和纳米点列阵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溅射方法和刻蚀处理对纳米碗和纳米点的形貌存在影响,磁滞回线的结果表明倾斜溅射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点阵具有明显的方向取向性.  相似文献   
1000.
邓沛然  邓俊彦  言智 《科学通报》2012,(22):2058-2061
巨磁致伸缩材料Tb0.3Dy0.7Fe1.9沿易磁化轴《111》取向有着远优于其他取向的性能,探索制备该合金沿《111》取向的方法将提高这类稀土铁材料的应用价值.当材料在静磁场中凝固时,尽管Tb0.3Dy0.7Fe1.9的熔点远高于材料的铁磁相变Curie点,理论上这种高熔点的铁磁类材料在不是很强的静磁场作用下有实现易轴取向生长的可能性.在Tb0.3Dy0.7Fe1.9的凝固实验中,施加1T的静磁场,材料在慢凝的过程中获得了平行于磁场方向的高《111》取向.实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这一方法也应适用于其他高熔点铁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