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3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84篇
系统科学   149篇
丛书文集   130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7篇
综合类   582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kinematics and hydrodynamics of the escape response of yellow catfish (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is investigated.It is observed from digital high-speed camera that all the escape response of yellow catfish is a C-type fast-star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shape of the fish body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contraction of the lateral muscul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ss center move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udal fin, the fast-star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stage one the fish body rotates rapidly around its mass center and in stage two the fish begins moving straightly. Theoretically, the Weihs' model i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forces, moments and turning angular accelerations acting on the fish during the escape response.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Furthermore, muscle strain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body is calculated. At last, the dyna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escape response is explained.  相似文献   
72.
低聚丙烯酸钠用于纳米氧化锌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低聚丙烯酸钠对纳米氧化锌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对6种不同的分散剂分散效果的比较,研究了低聚丙烯酸钠改性纳米氧化锌水分散性体系的稳定性;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水分散体系的形貌。结果表明,低聚丙烯酸钠表面改性纳米氧化锌水分散性体系的稳定性比其它分散剂分散效果好的多,其水分散性体系的形貌为单包敷结构的珠链状纳米粒子;同时认为低聚丙烯酸钠改性纳米氧化锌水分散性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方面,即纳米胶粒间的排斥力、低的表面张力、高的空间位阻,并提出了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73.
放大电路低频特性是放大器的重要特性参数之一。本文利用h参数低频等效电路,从放大电路的整体出发,把射极旁路电容Ce,以阻抗的形式分别折算到放大电路输入、输出回路中,分析其频率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74.
现代先进武器系统对弹药提出了大威力和高生存能力的要求,研究开发低敏感高能发射药必将成为21世纪发射药及其装药发展的大趋势。该文讨论了低敏感高能发射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讨论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在低敏感高能发射药领域涉及的新材料和新实验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指出了我国正处于跨越低易损性发射药的发展阶段,可直接制定并实施兼具低易损性和高能特点的低敏感高能发射药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75.
为满足标准P阱CMOS工艺要求 ,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流求和型Bandgap电压基准电路 ,实现了相对于地的稳定电压输出 ,并且能提供多电压基准输出 .电路采用 0 6μmUMCP阱CMOS工艺验证 ,HSPICE模拟结果表明 :电路输出基准电压为 80 0mV ;在 - 40~ 85℃的温度变化范围内 ,电路温度系数仅为 1 4× 1 0 -6/℃ ;电源电压为 3 5V时 ,电路功耗低 ,消耗电流仅为 1 5 μA .该电路不需改变现有工艺 ,输出灵活 ,有望在多基准电压的低功耗系统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挠性结构模型的频域极大似然法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的以压电陶瓷为执行器、电阻式应变片为传感器的挠性悬臂梁物理实验系统基础上,优化设计多正弦辨识输入信号,利用频域极大似然法辨识得到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进行了数字和物理控制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良好的控制效果表明:对于挠性结构,频域极大似然法是一种有效的模型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77.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traditional small deformation plasticity can be transplanted to the finite deformation plasticity by using the logarithmic strain measure only. In this way,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of how to find the derivative of a tensor function arises. In this paper, a general method for finding the derivative of a tensor function is proposed. Several metal forging examples are given.During the calculation, the mesh regeneration is not even invoked.  相似文献   
78.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无因次分析法对低渗透岩心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得出新的渗流规律。具体表述为 :低于亚临界雷诺数 (Rem=8.5× 10 -5)为非达西渗流 ,其运动方程为v =c(dp/dl) 3 ;高于亚临界雷诺数为达西渗流。从微观角度出发 ,应用边界层理论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渗流规律。运用新的运动方程 ,建立了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根据拉氏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 ,求得了有限半径井的实空间近似解 ,并应用数值分析方法验证了近似解析方法的可行性。对低渗透油藏的压力动态特征以及边界对压力动态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 ,低渗透油层试井曲线的压力动态特征为 :短时曲线与达西渗流模型相似 ,而长时曲线则受到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对于恒压边界油藏 ,压力趋于稳定的时间比达西渗流要迟一些 ;在无限大地层中 ,其导数曲线是一簇平行的倾斜线。对于同一区域低渗透油层试井曲线 ,其导数曲线出现“阶跃”的时间较迟的井区 ,流动系数比较好 ;反之则较差  相似文献   
79.
滨南油田低渗欠注井酸化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针对滨南低渗油田欠注井酸化增注的系统实验研究方法。根据储层特征分析了注污水和重复酸化对地层的损害及对酸化液的选取原则。根据长岩心酸化流动模拟实验进行了酸化工艺参数优选及其评估分析。现场施工证明该酸化液体系适应性较好 ,工艺参数合理 ,能够较好地解除地层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堵塞 ,提高注水量 ,降低泵注压力 ,在低渗油田注水井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0.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