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8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30篇
系统科学   449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现状及发展   33篇
综合类   484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51.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油气及水合物勘探成果,综合剖析了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构成特点与流体运聚输导系统特征,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研究了气源供给运聚通道系统类型与高压低温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并结合油气地质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总结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生物气源自生自储扩散运聚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等3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以期能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及有利勘查目标评价优选等提供决策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752.
采用两步法制备三维石墨烯/WO_3纳米棒/聚噻吩(3D-rGO/WO_3/PTh)三元复合材料,首先合成二元复合材料三维石墨烯/WO_3纳米棒(3D-rGO/WO_3),然后以此为载体,通过噻吩(PTh)单体的原位聚合得到最终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其低温气敏性能,分析了三元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结果表明,复合3D-rGO与PTh后三元复合材料的工作温度降低,75℃时对200 mg/L H2S的灵敏度达到25. 2,对H_2S有较高的灵敏度,响应和恢复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753.
15℃条件下,通过投加不同浓度碳酸氢钠来控制厌氧体系的碱度,采用间歇实验进行厌氧消化研究。结果显示,碳酸氢钠投加量为0.10mol/L时,体系能维持厌氧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值,48h内COD去除率达到75.43%。继续增大投加量,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升高;随着碳酸氢盐碱度的增加,VFA浓度峰值升高,但积累的VFA降解速度减慢;高浓度的碳酸氢盐碱度可以缩短产甲烷的滞后时间,但最终累积甲烷产量受其影响较小;碳酸氢盐碱度的适量投加可促进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高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754.
利用声波通过钻柱传输井下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信道条件,但是声波在钻柱中的传播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尤其是贴近工程应用的实验研究。依托低频宽带换能器建立了测试声波在钻柱信道中传输的实验装置,基于该装置对换能器声波信号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换能器激励电压的增大接收信号幅值呈现增大趋势,当电压大于130 V时接收信号幅值趋近饱和。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到的频域特性均表现出明显的梳状滤波特性;但具体通阻带分布和结构形式存在差异,实际钻柱信道的频域特性更为复杂。由于换能器非线性特性和钻柱信道频带特性共同作用,对于实验用低频宽带换能器,选取3 100 Hz以内频率,并结合正交频分复用编码技术可极大增强声波传输的速率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55.
采用DSC、电化学工作站和电池测试系统研究LiODFB/(EC+DMC+EMC)和LiPF6/(EC+DMC+EMC)电解液的热稳定性、高低温下的电化学窗口及其对铝箔集流体的稳定性、LiFePO4/G(石墨,graphite,简称G)电池在60和-20℃的高循环性能,通过SEM分析循环后的正负极极片形貌,探索高低温下电解液与极片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LiODFB电解液在250℃才会分解,而LiPF6电解液的分解温度为120℃;在-20和60℃时,LiODFB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及其对集流体铝箔的稳定性比LiPF6电解液的大;以LiFePO4/G为电极的LiODFB电池在-20和60℃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均比LiPF6电池的大,LiODFB电解液能够帮助石墨表面SEI膜的形成,而LiPF6电解液在高温下会产生HF破坏SEI膜,致使电池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756.
对石油的无机成因理论进行了评述,其中包括地幔脱气论、中地壳与费-托合成说、板块构造与费-托合成说.沥青、原油、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原油及沥青中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以及原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均揭示了原油无机生成的科学依据,这是中国科学家对石油地质学的重大贡献.石油的无机成因理论是可以指导油气勘探的,并以辽宁义县-北票地区、苏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柴达木盆地为例讨论了寻找大油气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57.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性测度的干扰样式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接收信号的分形维数和LZ复杂度.通过使用一定数量样本,获得每种干扰样式分形维数和Lz复杂度分布的均值中心和方差.然后采用指数距离计算待识别样本与每种干扰的均值中心和方差的距离,按最小距离原则来对干扰样式进行识别.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及结论.  相似文献   
758.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LCS)法一步合成了PbxNayYzF2x+y+3z+3m:Erm3+氟化物体系1 550 nm响应的红外上转换发光材料.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4种阳离子影响发光性能的主次关系及最佳配比,研究了燃料用量对晶相形成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镜、荧光分光光度计(耦合1 550 nm激光器)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 结果表明:阳离子含量对红光发射强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Y3+,Pb2+,Na+,Er3+,最佳配比为Pb0.004Na0.003 Y0.003 F0.032:Er3+0.004. 燃料取2.5倍理论用量时样品的结晶度和发光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759.
利用Gleeble-3800数字控制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Q690低碳微合金钢在变形温度850~1150℃,应变速率0.01~30s-1条件下的高温单道次压缩变形行为.建立了基于动态材料模型(DMM)的加工图,结合OM观察变形体微观组织确定了该钢种的高温热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应变量0.7及以下的加工图中包含2个峰区(1 000~1 120℃,0.01~0.37s-1和1 100~1 150℃,3.16~30s-1)和3个加工失稳区(850~900℃,0.01~0.32s-1和850~900℃,10~30s-1以及1 000~1 085℃,1~30s-1).应变量超过0.8的加工图包含2个峰区(1 025~1 100℃,0.01~0.38s-1和1 100~1 150℃,3~30s-1),失稳区为低温(850~900℃,0.01~30s-1)以及应变速率1s-1以上的中低温度(850~1 100℃)范围,在这两个峰区峰值点附近的热变形显微组织为均匀的完全动态再结晶组织,因此,这两个区域均适合Q690钢的热加工变形.  相似文献   
760.
针对微电网通常是接入低压配电网的情况,分析了低压微电网输电线路与传统高压输电线路阻抗比的差异,对低压微网功率传输进行了理论修正.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对低压微电网进行综合控制,联网模式下为了执行支撑本地电压和调节馈线潮流,微电源采用PQ控制策略;孤岛模式下为确保负荷能各自快速分担负载和电压频率稳定,微电源采用电压频率V/f下垂控制.为保证逆变器输出阻抗与线路阻抗相匹配,在逆变器控制策略中引入阻性虚拟阻抗,根据低压线路参数呈阻性的特点,对传统高压大电网下垂特性进行修正,通过旋转坐标正交变换矩阵,对电压频率V/f下垂控制进行了改进,使得传统的V/f下垂控制得以扩展应用于低压微网中.仿真验证分析,证明了低压微电网系统下设计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系统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