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系统科学   37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401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Ecologists have long focused on the coexistence of sympatric species. Here, we investigated two horseshoe bat species, Rhinolophus affinis and R. pearsoni inhabited in the same cave, for their foraging strategies, niche differentiation, prey selection, and their coexistence status. These two species of horseshoe bats were different in the 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ir echolocation calls but similar in their morphology. We found evidence for prey selectivity although there was a high degree of overlap in prey categories and sizes. R. affinis and R. pearsoni foraged on 16 and 7 categories insects, respectively, with Pyralidae, Geometridae, Melolonthidae dominating their diets. The degree of trophic niche overlap was 0.69. Pairwise comparison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prey categories and size. However, high prey availa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 (Simpson diversity index = 0.79 and Margalef richness index = 4.12) contributed to their coexistence by dampening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ince there are one or more mechanisms facilitating species coexistence in a commun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niche differentiation in foraging microhabitats and in foraging habitats at landscape scale may promot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bat species. However, additional field data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is speculation.  相似文献   
452.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事故和保证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举措。分析了目前标准化活动管理现状,讨论了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的问题,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53.
科技型企业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前科技人才的流动性却很大,这使得科技型企业在人才激励方面更要有突出之处。就企业年金这一长期的薪酬激励机制展开讨论,分析了目前科技型企业中激励机制的现状,指出针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实行差异化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4.
为更好地了解长期施肥下水稻土的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组成,本研究以中性紫色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短期氮添加对水稻土细菌群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短期氮添加,长期施肥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同时使土壤pH值明显下降,并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特征。试验所用水稻土细菌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它们的总占比超过70%。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富营养型细菌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组成受到土壤pH和土壤养分水平(如速效磷、速效钾、全氮等)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5.
倾倒变形是工程边坡变形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发生倾倒变形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层间破碎带的发育极大的促进了边坡倾倒变形的发生。从澜沧江某水电站的倾倒变形边坡中取样来进行三轴蠕变试验。首先,分析层间破碎带土体的蠕变特性;其次,优选出适合蠕变特征曲线的本构模型,该模型为Burgers模型,并确定该模型参数;最后,以实验的成果为依托确定了层间破碎带土体的长期强度为瞬时强度的0.47~0.58倍。这对评价倾倒变形边坡的长期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56.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源自西欧、北大西洋的传统观念。深海探索的进展,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科学上的引导地位,下一轮的深入研究可望将南海建成世界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57.
网约车平台的出现极大影响消费者出行方式,如何平衡平台供给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旨在探讨网约车平台临时代理、长期代理和混合代理3种不同方式对平台自身运营效率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公共交通接受度较低时,临时代理方式是平台的最优方式;当消费者对公共交通的接受度较高时,若临时代理司机对补贴的敏感度远远大于对长期代理司机工资的敏感度,则混合代理方式最优,否则长期代理方式最优。此外,平台仅雇用长期司机时,另外雇用临时司机不能提高平台服务水平,而仅雇用临时司机时,另外雇用长期司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提高平台服务水平,而且能提高平台利润。  相似文献   
458.
459.
提出一种基于无截断Bartlett核函数的重构方法,有效避免长期方差函数估计方法面临的核函数与窗宽选择问题,并将其应用到部分相依函数型线性模型中.利用考虑函数型数据相依性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未考虑函数型数据相依特征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相比,提出的考虑函数型数据相依性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估计方法能更稳健地估计向量系数,有效提高样本外的预测精度;将部分相依函数型线性模型应用到上证指数开盘价的预测中,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60.
针对非线性能量阱系统多值性导致系统存在多个不同拓扑特性的吸引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的非线性减振策略。首先,分析了大参数范围内激励力幅值对系统全局性态的影响;其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并行多自由度胞映射法,对典型参数下的共存吸引子及其吸引域进行研究;最后,通过迁移控制方法实现了不同振幅吸引子之间的跃迁。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能量阱系统在多个典型参数区间内呈现了多稳定吸引子共存现象,并行多自由度胞映射算法具有较高效率和精度,通过开环加线性闭环算法可使非线性能量阱系统由大振幅吸引子迁移至小振幅吸引子,从而实现减振降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