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76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21.
学界以往对文献史料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固于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作为断代史和专门史的属性有所忽略.对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任务和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特赇性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文献史料的运用上,既有囿于研究者的史学意识和史料视野,大量新发掘的文献史料没有进入文学史,导致一些流行的偏见仍是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钉子户”;也有在写作上未能将文献史料与作家的文学行为分析、优美作品的深度阐释、文学史价值的重构与发现有机地加以融合的问题。以作家的“文学行为实存分析”为中心,结合政治、制度、文化的考察.融合事件、思潮、作家、作品.叙述出文体演化史、思潮流变史、审美风尚史以及作家作品史齐头并进、杂糅无间的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生动和流动的景象,应是文学史叙述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2.
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例,分析了六朝文论在批评态度与批评方法两方面与当下文学批评的不同,指出运用六朝文论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清代云南著名诗文家袁文揆编撰的《滇南文略》,清晰呈现了古代云南文学和文坛的发展。袁文揆对于云南地方文献的收辑整理可谓导夫先路、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24.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5.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修辞的重要的源头,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本文采用了修辞和艺术结合的视角,从“赋的修辞艺术”等6个方面进行论析,以见《诗经》修辞的成熟程度及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刘辰翁是宋元之交著名的遗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丰富而又深刻。主要体现在诗文序跋和大量的评点批语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再联系他的诗词创作以及所生活的时代与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其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追求“情真”与“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27.
 车辆定位和监控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大批车辆显示存在速度慢、车辆覆盖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网格索引的大批监控车辆显示模型,为车辆建立多层网格索引,结合地图显示比例尺动态聚合重叠显示的车辆,实现了车辆监控的全覆盖,降低了数据传输量,提高了车辆显示速度。最后通过广东省重点车辆监控系统实现了该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王安忆的创作风格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将王安忆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从"雯雯系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城市文学五个主题的变化中,既体现出对潮流的追随,又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她的创作不仅是自我的突破,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9.
基于我们先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伏期的年龄相关性改变.自由声场条件下,声刺激为特征频率的短纯音(40 ms),呈现率为0.5~20 Hz共8种.结果显示,幼年鼠和成年鼠中,潜伏期随呈现率升高而单调递增的神经元分别点62.8%(22/35)和66.7%(22/23),而老年鼠中只占33.3%(11/33),但非单调比则达66.7%(22/23).我们的初步结果提示,老年性听力低下可能与大声负载条件下听中枢神经元的时相表征稳定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0.
Two complementary debates of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e examined here: the debate on the legitimacy of hypothes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debate on intentionality and ‘representations without object’ in philosophy. Both are shown to rest on two core issues: the attitud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hosen to display a domain of phenomena. An orientation other than the one which contributed to shape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given to assumptions in Boltzmann’s research strategy, where assumptions are contrasted to hypotheses, axioms, and principles, and in Meinong’s criticism of the privileged status attributed to representations in mental activities. Boltzmann’s computational style in mathematics and Meinong’s criticism of the confus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judgment give prominence to an indirect mode of presentation, adopted in a state of suspended belief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ssumptions and which enables one to grasp objects that cannot be reached through direct representation or even analogies. The discussion shows how assumptions and the movement to fiction can be essential steps in the quest for objectivity. The conclusion restates the issues of the two debates in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and shows how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n be brought together by arguing for a twofold conception of re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