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61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3篇
现状及发展   33篇
综合类   2478篇
自然研究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略论赣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语言分化的条件主要是移民运动,赣方言是宋代以前几次北方移民迁徒赣地区的产物,赣方言的语青系统在唐五代时期已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62.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把西方的数学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交融的纪元,给中国传统数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西方教学文明在东方闪耀;他用数学赢得了民心,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3.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而为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64.
试以民居住宅的文化词语为切入点,从汉语词语反映出来的民居住宅的文化观念、别有韵味的民宅名称来印证民居住宅发展的历史,探索汉民族的历史特点、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过去120—140年信息科学和信息学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历史,发现术语“信息”、“信息科学”和“信息学”出现于各种传统学科的信息研究中。并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发展趋势使我们提出下面建议:信息科学就是信息学,作为一门统一信息的科学,基于自身统一的信息概念和理论,它正在发展成为一门基础科学。  相似文献   
66.
以1座跨度为(55+4×90+55)m的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选取3条人工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基于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考虑摩擦效应,分析盆式橡胶支座连续梁桥非固定墩的地震响应和支座的滞回性能,并与未考虑摩擦效应的地震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非固定墩处的盆式橡胶支座在地震作用下形成了规则、饱满的滞回曲线,形状近似为矩形;相对未考虑盆式橡胶支座摩擦效应的模型,考虑支座滑动后,固定墩墩底顺桥向弯矩、剪力分别降低了25.91%、27.41%,固定墩墩顶顺桥向位移和非固定墩墩梁相对位移分别降低了26.15%、25.59%;对于多跨长联连续梁桥,滑动支座数量多且反力大,若不考虑滑动支座的摩擦耗能,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结果偏大,抗震设计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67.
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 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萨都剌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家的杰出代表,公认的元诗大家。从“文献”“文本”“文化”三个维度对萨都剌研究史进行了梳理。萨都剌作品研究、文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萨都剌生平、族属、文本归属情况依旧存在争议,尚期待新文献的发现与习见文献辨伪、辩误的深入。未来,可以深入探讨萨都剌的文学成就对于整部“中华文学史”的贡献,并且期待能够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对这位色目才子进行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69.
学界以往对文献史料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固于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作为断代史和专门史的属性有所忽略.对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任务和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特赇性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文献史料的运用上,既有囿于研究者的史学意识和史料视野,大量新发掘的文献史料没有进入文学史,导致一些流行的偏见仍是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钉子户”;也有在写作上未能将文献史料与作家的文学行为分析、优美作品的深度阐释、文学史价值的重构与发现有机地加以融合的问题。以作家的“文学行为实存分析”为中心,结合政治、制度、文化的考察.融合事件、思潮、作家、作品.叙述出文体演化史、思潮流变史、审美风尚史以及作家作品史齐头并进、杂糅无间的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生动和流动的景象,应是文学史叙述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0.
Modern clinical case reporting takes the form of problem-solution narratives that redescribe symptoms in terms of disease categories. Authored almost always by those who have played a part in the medical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reports historicise the salient details of an individual's illness as a complex effect of identifiable antecedent causes. Candidate hypotheses linking illness to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are suggested by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and by data that emerge from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bservational and interpretive statements from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fitted into a temporally inflected account of the patient’s medical condition, configured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hindsight. Drawing on established forms of deferred telling, readers are invited to follow a story that drip-feeds a mixture of contingent and non-incidental information into the account, which engenders and frustrates curiosity, creates expectations, and challenges powers of reason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hereas case reporting once favoured memoir, the sentimental tale and eccentric biography as the means by which its historical narrative was cast, the preferred genres of contemporary case reporting include detective fiction, and puzzle and riddle narratives, formats that conceptualise the medical consultation in narrow problem-solution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