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13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针对急躁情绪的强度估计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其思路是:对急躁情绪进行数学建模,构建双模态特征模型,分别采用面部表情和动作表情(头部运动)双模态信息来表征急躁情绪;然后用双层高斯混合隐马尔科夫模型(DMHMM)对情绪强度进行估计,得到情绪强度的三个等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简单,并且能快速的对情绪强度进行估计,与只采用面部表情信息的方法相比正确率提高了24.4%,达到84.8%.  相似文献   
52.
血缘关系,是氏族组织的最大财富,是连接原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中国文化沿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将其改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情理精神宗法制,即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中国文化用情凝合大家,再用理建构社会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情理文化。  相似文献   
53.
英语新课标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纳入了英语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譬习兴趣及其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将汉英公示语引入英语课堂,可以缩短学生与英语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54.
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韩愈确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创作理论。而且他躬身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性的古文作品。他的创作和理论在其作品中得以统一。文章从韩愈的《答刘正夫书》探究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相似文献   
55.
阈限性概念源自民俗学人类文化礼仪研究,经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提出基本范式(分隔-过渡-聚合)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扩展其内涵(分隔-阈限-交融)并进行深入阐释,阈限性在引入文学等研究领域时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张力与研究指向。文学阈限性研究即是在跨学科视域下分析阈限理论来源的“交叉节点”,探讨理论渊源与主要依据,指出文学实践不同侧面中具有的临界、异质、矛盾,混杂与交融等“居间”阈限表征对于再现文学主题所具有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56.
《南方文坛》和90年代以来的广西文学是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它始终以推介广西文学为己任。通过设置品牌栏目和策划、举办、参与文学活动等形式,为广西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培养和扶持一批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对广西文学的崛起和广西文学整体推向全国文坛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7.
英国文学史上同行之间的竞争——或者诗人之间的战斗——历史悠久场面壮观,为"同侪压力"所困,力争摆脱"影响的焦虑"的文学巨擘为数甚众。本文从影响性研究的历史出发,以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模式为切入点,主要研究莎士比亚与琼生、理查德生与菲尔丁,这两对文学双星在"同行竞争"和"同侪压力"下褒贬相随真假变幻的互评,以及这种关系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压力和竞争背后暗藏的对文学本体论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58.
大江健三郎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经由西方文化的洗礼,大江健三郎把《圣经》知识熔铸到创作中,使其文学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同残疾儿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广岛、长崎核爆患者深重苦难的体悟,激发了大江文学中宏大的共生感。而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大江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宗教的普世救赎意识,浸润到大江文学中,体现了大江对人的终极关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9.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海上花列传》以来 ,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 :一种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 ,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 ;一种是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 ,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 4 0年代 ,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 ,海派小说的各种传统终于在都市民间的空间里综合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0.
实践心育的基础是清晰的心育理路:以素质为基础养育品质,重视素质向品质的转化;以自我统驭人心,做到智能、人格、精神和谐;言语与情感是自我的内在心义,言语是自我的脸孔,情感是自我中极其重要的生命事件;理解与体验是自我确立、发展的两条心路;习惯与意志构筑自我的运作轨道。有人性的自我心理学是心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