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8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54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110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4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采用zorbaxSIL色谱柱、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阔草清除草剂在玉米田土壤、玉米籽粒和植株上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阔草清在土壤、玉米籽粒、植株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00%~96.80%,90.30%~93.50%和84.20%~94.20%,阔草清在土壤中的半衰期(t1/2)吉林为12.1d。山东为20d,山东为20d,降解速度较慢;在植株中半衰期(t1/2)吉林为4.3h,山东为5.5h,降解较快。但在收获的土壤、玉米和植株中均未检出。说明其残留污染性很小,可以在玉米田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2.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various acid extractants in the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of metal ions is re-examined and explained according to knowledge obtained in recent work.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omplexes formed by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form reversed micelles in organic diluents, depend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The dimers of the acid extractant cannot percolate to the metal-extractant aggregates, and the acid-salt complexes are always formed in the aggregates. The reversed micelles or the W/O microemulsions formed by different species cannot b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unified aggregate. (2) In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hydration of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s. (3)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approach to the insight of the bicontinuous microemulsion of NaDEHP shows that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aqueous phase behave confined and very similar to the typical AOT/n-heptane W/O microemulsions. (4) In the extraction of lanthanide ions by the W/O microemulsion of sodium naphthenate, the saponification is a process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 or W/O microemulsion, while the extraction step is a process of destroying reversed micelles or W/O microemulsion droplets.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常规泵进行串联、改造 ,研制出了井下掺液抽稠油泵。对泵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阐述了泵的工作原理 ,并对泵的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该泵是通过从油管掺入液、从油套环空产出液 ,在上冲程时吸入产出液 ,在下冲程时举升混合液 ,从而实现了在柱塞下方掺液 ,避免了出现砂磨柱塞的现象 ,减少了稠油对柱塞运动的阻力 ,克服了泵上掺液不能降低进泵原油粘度的缺点 ,解决了在井筒降粘和稠油抽汲中存在的问题。该泵使用了连动式凡尔与弹簧 ,保证了底阀与顶阀打开与关闭的同步性 ,能够达到吸入产出液、加入掺入液以及举升混合液同时进行的目的。该泵的设计原理可行 ,工艺容易实现 ,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抽稠油泵。  相似文献   
54.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5.
用HPLC法测定不同pH条件下培养的黄芩中黄芩甙、黄芩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H条件下黄芩甙、黄芩素的含量呈现有规律性的变化.在pH=5.8时最大,为组织培养黄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建立了测定黄芩中黄芩甙、黄芩素含量的反相液相色谱法:采用ZORBAXSB C18(150mm×4.6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磷酸(体积比60∶40∶0.2);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中黄芩甙和黄芩素的含量;该法的RSD分别为3.6%和5.8%(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6%和101.8%.  相似文献   
56.
在探讨乳状液膜法提取废水中柠檬酸的基础上,建立了恒界面状况下的非稳态平板传质模型,经过合理假设,推导出易于求解的拟稳态平板传质模型;利用恒界面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拟合了拟稳态平板传质模型。  相似文献   
57.
Coolmax织物导湿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Coolmax织物的导湿性能进行研究,设计了10种织物试样,分别测试它们的吸湿排汗能力、透湿率、带液率、干燥速率,讨论了同组织结构不同Coolmax含量及紧度对织物导湿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以分形几何为理论基础,研究和设计出一种具有优良的分布质量、较大的操作弹性、适用于任何直径填料塔等优点的新型高效液体分布器———分形液体分布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与传统的液体分布器相比较,fractal液体分布器具有Klemas分布质量高、操作弹性大、空间高度小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在处理小流率液体分布时,fractal液体分布器仍具有非常高的Klemas分布质量,因此解决了液体分布器设计上长期没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9.
以啤酒洗槽废水为主料产朊圆酵母液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啤酒洗槽废水为主料通过单因素优选和正交试验法对产朊圆酵母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与发酵条件的确定,经方差分析结果最佳培养基为2^oBe糖度的啤酒洗槽废水,豆饼粉0.5%,葡萄糖2%,MgSOr.7H2O0.05%,KH2PO40.1%。最佳发酵条件为时间18h,温度28℃,转数150r/min,装量100mL/250mL三角瓶,pH5.0。干菌体系累量为20.12g/L。  相似文献   
60.
高效液相色谱-抑制化学发光法检测药物中的扑热息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扑热息痛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采用HypersilC18色谱柱分离、抑制化学发光法检测了药物中的扑热息痛含量.扑热息痛浓度在8 0×10-7~1 6×10-5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3σ)为7 4×10-8g/m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 4%.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扑热息痛片、散利痛和维C银翘片中扑热息痛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