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4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苏格兰是英国的一部分,然而其法律一直被定义为大陆法系,而在现代,苏格兰越来越多地继受英美法的影响,从而又被法学界定义为混合法系。而苏格兰得以保持自己独特的法律传统的重要原因在于:苏格兰法参与了罗马法的继受。不过苏格兰对罗马法的继受仍停留在一般原则的层面,罗马法仍然是作为补救措施而在苏格兰适用的。  相似文献   
22.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传统民法学上一项重要制度,而在我国正式确立不过寥寥十多年。代位权的本质在于债的保全,基于此赋予它对债的相对性的突破,牵涉进第三人的利益,故应用须谨慎细致。与传统民法学上的代位权制度相比,我国的代位权制度可谓是“亮点”纷呈,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是好还是坏,是现实的束缚还是理论的禁锢。综观世界法史,从应然角度看,代位权制度本身应扩大适用范围,如囊括保存行为等,以满足现实的需求。从代位权制度的背景、现状、客体、行使后果、实践中有关管辖、仲裁的争议出发,认真梳理代位权的细节,从多角度进行考察,旨在为实务困惑提供一些解决路径,同时对发展前景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3.
论网络诽谤犯罪的地域管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清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1,(11):90-92,102
诽谤犯罪自从打上网络的特征之后,传统诽谤犯罪地域管辖连接点在网络诽谤独特的虚无空间中被突破。文章借鉴先进经验国家的立法、判例,基于对网络诽谤犯罪预备、实行和实行后三阶段具体分析,揭示了网络诽谤犯罪地与刑事地域管辖的联系,提出网络诽谤罪地域管辖连接点的确定标准是侵犯刑法法益原则。  相似文献   
24.
解决审判流程管理权和法官审判权的冲突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保障法官独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界定审判流程管理权与审判权的概念,分析两权冲突的原因,进而提出两权协调的原则,以期对审判流程管理改革提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25.
著作权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网络侵权管辖现状评析,探求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提出了在著作权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中应实行原告住所地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26.
本文将围绕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权转移制度的规定,从适用状况以及随之而来的正反实践效果入手,分析其自身要件构建的需修正之处,并且在相关的协议管辖制度和管辖权异议制度共同作用基础上,得出笔者对管辖权转移制度的完善建议,即:在保留上级法院提审权的同时,拓宽当事人的自由处分空间,将管辖权转移的权利也赋予当事人。  相似文献   
27.
阐述了管辖恒定原则,认为它的普遍推行增强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安定性。管辖恒定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资源,增加了诉讼效益,并可以增加当事人司法信心,提高诉讼积极性。借鉴我国台湾以及日本、德国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在我国未来行政诉讼法修改中确立管辖恒定原则,不仅具有内在法理依据,而且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28.
曲涛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93-98
国际刑事法院是世界上第一个常设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其管辖权补充性原则直接影响着缔约国乃至非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规约对于管辖权补充性原则进行了多层次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存在干涉非缔约国主权、案件不可受理性和“一罪不二审”的例外与冲突。对于检察官重复启动调查、起诉程序以及修改、追加指控或代之以较严重的指控的权力,应当建立限制次数和间隔时间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9.
在我国议行合一的体制下,行政权与司法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在行政诉讼中,体现二者博弈过程的即为司法变更权。如何在我国现有的政体模式下,合理界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为司法变更权的改革提供思路,提出了若干制度构想,充分发挥司法变更权在行政诉讼中的积极价值,以期实现和谐司法。  相似文献   
30.
我国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存在主体和客体范围都比较狭窄等缺陷。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落实管辖制度的角度考虑,应当对现行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加以完善,进一步扩大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和客体范围,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管辖权异议权及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