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1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49篇
系统科学   194篇
丛书文集   110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437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针对软土地区地基土和粉煤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提出了软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软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 ,最后列举了两个工程实例 .  相似文献   
132.
针对现有高容量水印嵌入算法中载体图像失真问题,提出一种邻域差值预测的可逆水印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相邻像素差值的绝对值来决定是否嵌入水印.为确保较高的图像质量,设置理想阈值,嵌入过程中如果绝对差值高于预设的阈值,则像素保持不变.结果表明,与同类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和高嵌入容量.  相似文献   
133.
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县、省三级不同空间尺度对2000年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各省区情况不同,其中:陕西、新疆生态承载力供给小于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甘肃、青海和宁夏生态承载力供给大于需求,处于生态冗余状态;西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供给空间分异明显,呈东南、西北部较高,东北、西南、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承载力供给差异也较大,表现为黄土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山地、天山山地和阿尔泰山地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供给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则较低,其中:关中盆地、银川盆地和干旱区绿洲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供给最高,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腹地的广大戈壁、沙漠地区的最低,呈连片分布状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部由于景观破碎严重,生态承载力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人类活动强度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西北地区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供给和人口密度基于县级尺度的相关系数为0.66,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空间分布格局相似,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生态承载力偏向性.2000年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与局地性分布相符合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个地区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突出,处于生态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而各省区、县及其内部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差异较大,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各异.研究实践证明GIS技术的应用为空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4.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情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跨越式"发展愿景下的新疆面临水资源约束的严峻挑战!以2004—2013年水资源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分析了2个情景下(情景Ⅰ:趋势外推,情景Ⅱ:跨越式发展)2014—2020年新疆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情景Ⅰ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高,情景Ⅱ中农业用水比重大、效率低,成为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瓶颈;2)以提高水资源的生态效益为目的,提出了情景Ⅲ:可持续利用情景,可逐步解决供需矛盾.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粗放的用水方式,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优化水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以缓和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3)BP神经网络模型与情景分析结合评价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5.
王艳艳  毕星 《河南科学》2013,(11):1986-1991
首先对海洋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引出海洋承载力预警的概念。在总结论述海洋承载力预警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沿海区域可持续承载力”的概念。利用预警界限的设定与预警警情的描述,构建沿海区域可持续承载力的预警指标体系。随后,以天津为例,根据其2000-2009年各项为基础数据,计算天津海洋可持续承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得出2000-2015年警情图和预警曲线图。结果显示,天津目前可持续承载力警情较为严重,需要从经济、环境、资源、科技4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应对调整,来缓解天津的可持续承载力的严重警情。  相似文献   
136.
WLAN上VoIP容量提高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在IEEE802.11AP覆盖范围内进行VoIP传输时存在于AP和站点间的发送负载非平衡特性,提出了发送负载均衡(TLB)方法来提高可支持的VoIP容量数.通过在AP中将下行的多个小IP语音包封装成一个大的广播语音包进行发送,降低AP下行数据发送的压力,均衡VoIP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发送之间的负载量.描述了TLB的实现过程,并在NS2网络仿真软件下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TLB方法能在保证时延和丢包率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IEEE802.11支持VoIP传输的容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7.
软土地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软土地区70根长螺旋钻孔压灌粉煤灰混凝土桩的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由此得到软土地区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桩侧阻和桩端阻的取值方法。介绍了8组不同大小压板下粉煤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2组粉煤灰混凝土桩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根据带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提出了软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8.
用微弱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分光光度技术研究胃癌高发区--甘肃省武威地区不同人血浆总抗氧化力(TRA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中度表浅性胃炎18例、21例明显降低(p-≤0.01),但各组间血浆GSH-Px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当地胃癌高发可能与血产供销 TRAC水平的降低有关,而与GSH-Px活性改变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9.
针对实测径流资料较缺乏的漠阳江流域, 通过流域水文模型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模拟各支流和子流域详细的径流时空特征, 利用一维稳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1) 在漠阳江流域, HSPF模型对年与月径流模拟的相对误差小于15%, Nash-Sutcliffe系数大于0.9; 水质模型的相对误差在 10%左右, Nash-Sutcliffe 系数大于0.8; 2) 在90%, 50%和10%保证率下, 漠阳江流域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6.45, 21.84和24.97 万t, 氨氮的环境容量分别为0.51, 0.88 万t 和1.14 万t; 受径流季节波动影响, 枯水期与丰水期季节水环境容量差异明显; 1月份的水环境容量及其变差最小, 6月份的水环境容量及其变差最大; 3) 空间分布上, 漠阳江干流流域承载力较大, 一级与二级支流的承载力较小。因此, 在水文资料缺乏的流域, 可基于HSPF模型模拟的水文条件, 开展水环境容量的时空分布分析, 为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0.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基础之上,因而开展生态承载力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由来及内涵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供需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探讨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