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56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127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2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86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半固态模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液相偏析现象,使零件出现"弱点"或"弱区",这些"弱点"或"弱区"通常又是潜在的裂纹源和服役条件下失效的起因。为了分析研究半固态模锻液相偏析的影响因素,应用DEFORM-3D软件对7075铝合金半固态模锻充型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成形速度对7075铝合金杯形件充型过程的影响规律。在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压力机及杯形实验模具,进行了半固态7075铝合金流变模锻成形,研究了成形速度对7075铝合金杯形件半固态模锻组织均匀性的影响。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成形速度越高,充型越不平稳;在压头温度400℃、成形比压50 MPa、合金温度628℃的条件下,随着成形速度的增加,杯形件的液相偏析度增加,组织越不均匀,当成形速度为5mm/s时,杯形件的液相偏析度高达18.2%。  相似文献   
152.
离子液体中纤维素的溶解及再生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了不同来源纤维素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代盐([bmim]Cl)中的溶解性能,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木浆纤维素在离子液体[bmim]Cl中溶解和再生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经活化的纤维素可直接溶解于离子液体[bmim]Cl 而不发生其它衍生化反应,原纤维素聚合度越低,溶解越容易。再生纤维素分子量较原纤维素有所降低,结晶状态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再生后纤维素热分解温度降低,热稳定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3.
热源塔液气比优化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对冬夏两季双高效供冷/供热空调设备的需求,提出了采用热源塔热泵达到夏季高效供冷而冬季高效供热效果的解决方法.对热源塔热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及其与冷水机组和空气源热泵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叉流式热源塔装置,并在不同室外空气参数情况下,以水和溶液(乙二醇水溶液)作为介质且在不同液气比时,对热源塔换热性能进...  相似文献   
154.
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缓冲液两相体系为介质,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以期改善酶催化效能.实验表明,当反应条件固定化酶为0.25g,两相体系中[BMIM]PF6的体积分数为35%,pH为5.0,反应温度为40℃时,酶活力最高达1 000U,远大于纯缓冲液单相体系中的最高酶活力450U.离子液体重复利用实验表明,[BMIM]PF6回收率高于85%,在含有重复回收的[BMIM]PF6介质中,固定化酶相对活力大于93%.  相似文献   
155.
以TFT-LCD液晶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焚烧失重特征,分析其焚烧产物并对其过程进行推测。结果表明,由多种单体化合物组成的TFT-LCD液晶材料焚烧反应过程主要发生在150~380℃,该过程导致约90%液晶损失;在焚烧过程中液晶材料首先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其单体化合物的主要化学键键能大小;分解过程产生的烃类自由基和芳香族自由基极不稳定,前者进一步分解生成C原子更少的丙烯等烃类,后者会因高温进一步分解乃至脱F,同时自由基团之间重组发生再合成反应;液晶焚烧产生由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焚烧温度高易生成PAHs和HF。TFT-LCD焚烧产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物质,不宜进行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56.
蜂蜜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敌百虫、敌敌畏和蝇毒磷为常用的防治蜜蜂天敌或虫害的有机磷农药杀虫剂,易在蜂蜜中产生残留,建立了蜂蜜中敌百虫、敌敌畏和蝇毒磷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方法。蜂蜜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浓缩,用甲醇溶解残渣,液相色谱(LC)分离,电喷雾(ESI)-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基体曲线定量。3种有机磷农药在20~500μg/L范围内线性响应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获得的检出限均为0.1μg/kg,定量限均为4μg/kg。在加标浓度为10~40μ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8.5%~96.8%,相对标准偏差为9.1%~13.1%。  相似文献   
157.
油水物化性质变化可以从古水文演化角度反应油气运移方向.本文以惠民凹陷南部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利用原油密度、黏度、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及离子组合参数变化特征,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平面上,研究区原油密度、黏度整体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规律,局部具有一低四高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原油密度、黏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地层水矿化度具有以夏口断裂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变小的分布特征,矿化度高值区的分布与夏口断层油气运移聚集有关;地层水水型和离子组合参数变化特征表明沿夏口断裂带具有两个油气聚集区,分别为双丰、江家店-瓦屋鼻状构造.通过对油气运聚关系的分析,以油气源、输导因素为基础,沿油气主要运移方向,建立了研究区近源侧向砂体输导、近源混向反Z型输导、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远源混向多级反Z型输导4种油气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158.
Using liquid Fe 60 Cu 40 alloy as a model, the structure of liquid Fe-Cu alloy system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1200 2200 K, covering a large metastable undercooled regime, to understand the phase separation of liquid Fe-Cu alloys on the atomic scale. The total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s (PDFs) indicate that liquid Fe 60 Cu 40 alloy is ordered in the short range and disordered in the long range. If the atom types are ignored, the total atom number densities and PDFs demonstrate that the atoms are distributed homogenously in the liquid alloy. However, the segregation of Fe and Cu atoms is very obvious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partial PDFs and coordination numbers show that the Cu and Fe atoms are not apt to get together on the atomic scale at low temperatures; this will lead to large fluctuations and phase separation in liquid Fe-Cu alloy.  相似文献   
159.
 以Kumada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首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4-二胺基-6-(4,5-二癸基噻吩)-1,3,5-三嗪 (T),并制备了在多重氢键作用下T与全氟链苯甲酸(A)形成的超分子液晶复合物.红外光谱(IR)与偏光显微镜(POM)研究表明T与A形成的等摩尔复合物可呈现液晶柱相,其原因可能是T与A通过氢键形成的二聚超分子的中心极性区域由于氢键的存在其极性得到加强,以及全氟链的引入提高了分子内的极性对比,利于微观相分离及分子进行有序自组装.  相似文献   
160.
为深入了解某型涡轮叶栅进口导叶叶片的换热规律,采用瞬态液晶技术测量了无气膜孔叶片和带气膜孔叶片在不同流量比下的表面换热系数,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气膜出流和流量比变化对叶片表面换热的影响.实验中叶栅通道来流雷诺数为108 000,叶片气膜出流与叶栅通道来流的质量流量比为0、3.46%、4.61%、5.77%、6.93%、8.08%、9.23%.实验测量获得了无气膜叶片中截面的压力分布曲线,以及各流量比下叶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云图及其平均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吸力面存在气流流动分离;气膜出流使得分离点位置提前,并且缩短了分离再附着的过渡区域;气膜出流使叶片前缘、压力面和吸力面气膜孔区域的换热系数大幅升高,但对吸力面分离点后区域的换热影响不大;在实验工况范围内,气膜出流流量比越大,换热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