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丛书文集   3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9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81.
To take advantage of cellulose material and prepare a kind of high performance fiber,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 were used as fibers to produce MWNTs/cellulose composite fibers using ionic l...  相似文献   
782.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单宁酸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TA对TP产生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在298 K和310 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1×105 L·mol-1和1.216×105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和1.2.热力学参数表明TA与TP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83.
利用水热法合成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3(BTC)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表征其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按照一定比例将Cu3(BTC)2、碳糊和离子液体(IL)[HPPF6]混合研磨制备Cu3(BTC)2-IL-CPE;利用恒电位法在该电极表面沉积石墨烯(GR)制备GR/Cu3(BTC)2-IL-CPE,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测试工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GR/Cu3(BTC)2-IL-CPE对抗坏血酸(AA)的电催化性能明显提升,抗坏血酸浓度在0.005~7.0 mmol/L范围时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017 mmol/L(3σ)。该修饰电极成功应用于市售维生素C片剂的测定,证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784.
采用浸渍法将手性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L-酒石酸盐(EMIML-Tar)负载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NTs)上,对水溶液中Cu~(2+)进行吸附,考察了离子液体加入量、EMIML-Tar/CNTs吸附剂用量、Cu~(2+)初始浓度、pH、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离子液体后能显著提高多壁碳纳米管对Cu~(2+)的吸附能力,当Cu~(2+)初始浓度为20 mg/L,吸附剂用量为25 mg,溶液pH为6.0,吸附温度为298 K,吸附时间为30 min时,EMIML-Tar/CNTs吸附剂对Cu~(2+)去除率达96%,吸附量为19.19 mg/g。应用2种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可以很好地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785.
以泥鳅为实验材料,研究离子液体氯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Cl)对其肝脏的氧化损伤效应.结果显示:各浓度组中活性氧(ROS)含量在染毒1d、4d和8d后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1d时含量达到峰值;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在染毒1d时其低、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在染毒4d和8d时各浓度组LPO含量下降并低于对照组水平;谷丙转氨酶(GP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低、中、高不同浓度组染毒1d、4d和8d后,均显著下降;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在染毒1d、4d和8d后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在第8d时,达到最低水平.结果表明离子液体[C8mim]Cl对泥鳅肝脏有明显的氧化损伤效应.本研究结果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绿色溶剂"离子液体的安全性及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86.
基于年度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计算优化了正丙醇与乙酸甲酯酯交换反应生成乙酸正丙酯的反应精馏过程。提出一种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作为萃取剂用于乙酸甲酯与甲醇产物分离的新工艺,以代替无萃取剂的常规精馏塔。考察了反应精馏塔的提馏段、精馏段,反应段的塔板数、回流比以及萃取塔进料位置和萃取剂量对新工艺能耗和费用的影响。与传统工艺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节省再沸器的能耗和操作费用约30%。  相似文献   
787.
长链B酸离子液体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制备生物柴油过程中能有效降低高酸价油脂酸值的绿色催化剂,采用2步法制备了带表面活性的长链B酸离子液体(IL)N,N-二甲基-N-(3-磺酸丙基)十二烷铵对甲苯磺酸盐[n-DodecMe2N-PS][PTSA]),利用FT-IR,1 H NMR,13C NMR,UV/vis和TGA对该新型离子液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Hammett方法测定了离子液体的酸度函数值.将其用于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该长链B酸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n(甲醇)∶n(油酸)∶n(催化剂)为1.5∶1∶0.1,60℃,反应3h条件下催化油酸酯化反应,油酸甲酯产率达96.5%.反应结束后离子液体与酯化产物分为两相,产物易于分离,该离子液体重复利用9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因此,长链离子液体可作为利用低价油脂(如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高效绿色催化剂.  相似文献   
788.
系统研究了一种对空气和水稳定的疏水型离子液体[PP13][Tf2N]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电导率变化.在288.15~318.15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离子液体[PP13][Tf2N]在乙醇或正丙醇中的电导率数据.结果表明:离子液体[PP13][Tf2N]在两种有机溶剂中的电导率都要高于纯离子液体的电导率;在乙醇中的电导率要高于在正丙醇中的电导率,而且电导率都随着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加先升高,达到极大值后降低.最后将电导率对浓度、温度分别采用Casteel-Amis经验方程,Vogel-Fulcher-Tamman方程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789.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合成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氧离子导体,借助于交流阻抗谱和介电弛豫谱分别研究了钠和铝的双掺杂对Na0.5Bi0.5TiO3材料电学性能及氧离子扩散的影响。在400℃时,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的晶粒电导率可以达到1.51×10-3 S/cm,是Na0.5Bi0.5TiO3材料电导率的5.5倍。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观察到一个与氧离子弛豫相关的介电弛豫峰,弛豫参数为E= 0.80 eV和t0= 6.12×10-13 s,氧离子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主要通过Na-Bi-Ti的路径进行扩散迁移的。结合结构参数容忍因子及自由体积的分析,钠和铝的双掺杂改善了氧离子在Na0.5Bi0.5TiO3材料中的扩散通道,但是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空位扩散的能量壁垒。  相似文献   
790.
介绍了在室温下设计合成的一种功能化离子液体1,2-二甲基-3-丁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mmBim][HSO4]均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该离子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粘度和电导率等性质,并根据特定的经验方程,估算了该离子液体的热膨胀系数、标准熵和晶格能等性质参数,为该离子液体的预期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