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联络口译译员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努力做到既能够把握适度的中立,不过分参与,又能够适时地通过客户教育和讲者教育,发挥自己在口译进程中的能动性,真正成为口译活动中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42.
顺应当前虚拟仪表和以太网测控系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一种以太网虚拟仪表测控平台,在此测试平台的复路过程中,运用逆波兰表达式及其解释算法,实现了对测控平台中的图形化组件描述的以太网虚拟仪表测控策略的解释和转换,仿真结果表明,逆波兰表达式的应用可大大简化从测控策略方案原理图到微指令序列的解释转换程序,节省系统资源,提高解释转换速度。 相似文献
43.
英汉、汉英口译中经常遇到数字的翻译。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说.快速进行数字的英汉互译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准确无误的数字翻译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本条件。英汉的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因此数字的表达就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是造成在翻译中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口译中英汉数字翻译出现差错的原因,比较英汉数字的差异,探讨其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44.
国际交流中口译语体的语用分析与顺应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文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79-83
语体是意义的表征,在国际交流的口译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分析国际交流环境下口译语体的类型、特征及其语用价值,运用语用学综观——顺应选择论深入透视动态口译过程中的语体识别与语体隐合的语用价值,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不断优化译语,选择最佳的语言使用,使译语语体与原语语体的语用价值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45.
王颖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20-122,166
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隐喻问题出发,论证隐喻性语言的产生是隐喻这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人们普遍遵守的语用经济原则使然,而非填补语言表达空白的需要使然,也非源于人们思维的不发达;在对隐喻的理解机制的语用学研究中,关联理论的阐释优于以合作原则为基础的语用学阐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