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系统科学   30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503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映秀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及构造岩特征,可将该断裂带分为三个亚带:劈理带、构造透镜体带、节理破碎带。文章详细描述了构造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并据此推断该断裂带的形成条件。该断裂为地壳浅部构造层次的脆性断裂,主要的变形机制是碎裂作用。其形成深度为5km,温度为300℃。根据碎裂岩中的石英位错密度及钙质糜棱岩中方解石动态重结晶颗粒的粒度,估算出断裂形成时的差异应力值为70~180MPa。  相似文献   
72.
湖南东坡矿田铅锌矿床是典型的沉积-热液改造(叠加)型层控矿床。含矿岩系为中、上泥盆统。该区在早泥盆世末期就开始了拉张盆地的演化,拉张盆地的热沉降导致了成矿物质的早期富集和矿化。铅锌矿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盆地演化的同生断裂阶段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后生断裂阶段早期铅锌矿体的形成、千里山花岗岩的侵入。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防洪减灾和总的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起综合治理小流域洪水的数学规划模型式,并通过实际工程的数据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和理论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以自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分析研究了赣江流域降水、径流、泥沙、水质等水文地理特征,提出了开发利用赣江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5.
海拉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断陷和坳陷两个时期。断陷期又可分为5个阶段:孕育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拉张阶段和萎缩阶段。坳陷期拉张减弱,有扭性作用,盆地变浅。因此,海拉尔盆地为一“断陷-坳陷”转化型盆地。  相似文献   
76.
新疆北山裂谷带西缘若羌县赤石山地区存在大型变质核杂岩构造。其下拆离盘为古元古界结晶基底杂岩 ,上拆离盘为中元古界白湖群变质岩系 ,滑脱拆离带为已变形的大型韧性正断层。核杂岩南、北侧发育上叠盆地 ,北侧形成“年轻”正断层及同构造期岩浆岩。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晚古生代北山陆内裂谷区域伸展有直接联系。该区变质核杂岩的首次厘定 ,对深化北山裂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试论长江文化繁衍的区位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长江文化繁衍的区位条件,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地处世界亚热带的一方宝地,是滋养文化的“绿洲”和“沃土”,贯穿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促成了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背靠“世界屋脊”,面向浩翰海洋,成为文化交流的屏障与通道,位于自然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带,呈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8.
和田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辨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认为和田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长期的自然作用过程及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有脆弱性的一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和田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是水、植被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形成的。总体表现为以荒漠化为主体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通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干旱、风沙、盐碱、洪灾等表现出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中等脆弱。  相似文献   
79.
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盆地平原区典型剖面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和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经历了伊、洛河一、二级阶地形成、阶地面接受洪积冲积物质和风尘物质不断加积、伊、洛河夹河滩地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二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初期,一级阶地形成于约3.1 ka BP,阶地形成的原因以气候变化为主,因此两级阶地为气候阶地;夹河滩地自晚全新世开始,因伊、洛河汇流点东移而不断扩大;引起滩地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0.
Clay mineral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y being able to track oceanic current variations and to reveal contemporaneous paleoclimaUc changes prevailing in continental source area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vers inputting terrigenous matters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Pearl River was not previously paid attention to from the viewpoint of clay minera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udy on clay miner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basin (including all three main channels, various branches, and the Lingdingyang in the estuary) by us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consists dominantly of kaolinite (35%-65%), lesser abundance of chlorite (20%-35%) and illite (12%-42%), and very scare smectite occurrences (generally 〈5%). Their respective distribution does not present any obvious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basin. However, downstream the Pearl River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varies significantly: kaolinite decreases gradually, smecUte and illite increase gradually. Additionally, illite chemistry index steps down and illite crystallinity steps up. These variations indicate the contribution of major kaolinite, lesser illite and chlorite, and very scarce smecUte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rom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basin. The maximum con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from the Pearl River is 72% to the northern margin and only 15% to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both glacials and interglacials, kaolinite indicates that the ability of mechanical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