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7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71.
To enhance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silicon carbide nanowires (SiCNWs), SiO2 nanoshells with a thickness of approximately 2 nm and Fe3O4 nanoparticles were grown on the surface of SiCNWs to form SiC@SiO2@Fe3O4 hybrids.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iC@SiO2@Fe3O4 hybrid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2 to 18 GHz using a free-space antenna-based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C@SiO2@Fe3O4 hybrids exhibit improved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particular, in the case of an SiC@SiO2 to iron(III) acetylacetonate mass ratio of 1:3,themicrowave absorption with an absorber of 2-mm thickness exhibited a minimum reflection loss of?39.58 dB at 12.24 GHz. With respect to the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mechanism, the Fe3O4 nanoparticles coated on SiC@SiO2 nanowires are proposed to balance the permeability and permittivity of the materials, contributing to the microwave attenuation.  相似文献   
272.
东昆仑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相关的斑岩型铜矿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注斯楞地区发育印支期斑状-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且斑岩型矿化蚀变发育。该区中高温元素异常组合发育且与物探异常、构造和蚀变矿化岩体套合好,Cu、Sn和W元素丰度值高,具有典型的中高温热液作用下的斑岩成矿地质特征。区内矿化蚀变等特征与区域卡而却卡铜(钼)矿和乌兰乌珠尔铜(锡)矿地质特征相似;且岩体蚀变带及韧性剪切带内有数个铜、钨矿化点的发现。综合分析认为,注斯楞地区具斑岩型铜(钨)矿找矿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273.
固定Cu/Mg/Al物质的量比15∶60∶25,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Mg/Al水滑石前驱体,经过不同温度焙烧制得一系列用于纤维素在高温高压甲醇中转移加氢液化的催化剂.采用XRD、TG/DTG、BET、H2-TPR和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焙烧温度对Cu/Mg/Al水滑石衍生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滑石经过450 ℃焙烧后,热分解较为完全,CuO与载体MgO之间相互作用良好,具有优异的稳定结构,且CuO易还原,催化性能好.当焙烧温度450 ℃,催化剂结晶效果差,稳定性差,导致催化剂活性低.而焙烧温度450 ℃时,催化剂中CuO因为高温发生团聚,并且高温(≥650 ℃)焙烧后起隔离分散作用的尖晶石MgAl2O4稳定性较差,在参与纤维素液化的高温高压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导致CuO发生二次团聚;此外催化剂还会发生烧结现象使催化剂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74.
 柴油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之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移动源脱硝技术。传统铜基中孔分子筛高温水热稳定较差,而小孔分子筛负载催化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近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新型NH3-SCR催化材料。本文综述铜基小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在柴油车尾气脱硝领域的研究进展。以Cu-SSZ-13和Cu-SAPO-34为例,论述其突出的低温活性和水热稳定性,总结Cu含量、Cu物种形态及表面酸性等因素对其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归纳其反应活性中心、反应路径等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该类催化材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NH3-SCR催化材料。其新型催化材料设计、抗中毒机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5.
研究了在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存在情况下的电化学诱导DNA的切割.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在控制的-0.4V电位下,Cu(ssal)2 2作为媒介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自由基O2*,氧自由基可以切割DNA.被切割的DNA片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可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诱导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方法简单,切割效果好.  相似文献   
276.
Al80Ni15-xY2Zr3Cux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及其热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辊旋淬法制备了Al80Ni15-xY2Zr3Cux (x=1、3、4、6、7、9)铝基非晶条带,通过XRD和DSC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体系均具有一定的非晶形成能力,不同w(Cu)的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别,组分原子的相互匹配对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起重要作用.当x=4时,体系具有最强的非晶形成能力,可形成完全非晶,其初始晶化温度为281.3 ℃.适当的w(Cu)的添加可提高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但过量铜会促使晶化相(如α-Al相)析出,随w(Cu)的增加,体系的热稳定性逐渐降低,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与热稳定性不是同步变化的,是由不同的机理所决定.  相似文献   
277.
以普通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了Cu3V2O7(OH)2·2H2O纳米片.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样品的组成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光吸收测试显示Cu3V2O7(OH)2·2H2O纳米片具有较宽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范围,带隙宽度为2.22 eV.  相似文献   
278.
纳米Cu2O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2O为代表的p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由于成分简单,对氧的吸附能力强,能被可见光激发等优势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论文综述了纳米Cu2O的制备、固定化及其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建立可见光-Cu2O-固定化的Fenton一体化的复合光催化体系,以彻底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279.
采用亚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了SiC/Cu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碳化硅与铜喷涂前团聚状态对碳化硅沉积率的影响.与未经团聚处理粉相比,SiC/Cu经团聚处理后沉积层中碳化硅沉积率高出1倍多.  相似文献   
280.
荧光素(HFin)可发射强而稳定的荧光,Cu2+能氧化HFin而导致HFin的荧光信号猝灭.Cu(Bipy) 2+(Bipy为α,α'-联吡啶)与4.0-D-Cu(4.0-D为4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分子)能催化Cu2+氧化HFin的反应,使HFin荧光信号剧烈猝灭,且Cu2+的含量与Δ F值呈线性关系.基此实验事实,建立了Cu(Bipy) 2+和4.0-D-Cu(4..0代树枝状铜配合物)催化HFin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0 ~ 28 ( pg mL-1),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Δ F = 209.5+14.39 CCu2+(pg mL-1),n = 7,相关系数r = 0.9991,检出限为1.0 ×10 -14 g mL-1.分别对0.040和28 (pg mL-1) Cu2+重复测定8次,RSD依次为3.1 %和4.2%.本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并成功用于人发与茶叶中痕量铜的测定.同时探讨了Cu(Bipy) 2+和4.0-D-Cu催化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