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8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教育与普及 | 4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1篇 |
现状及发展 | 172篇 |
综合类 | 1487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块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特征,患者表现为认知能力减退、生活不能自理,该病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防治AD的实验研究领域,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其能较好地反映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是一种较理想的AD动物模型。本文综述近五年来中药对APP/PS1转基因AD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GFP标记的GDNF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体内外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共表达的腺病毒载体,讨论其在治疗脊髓和脑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了解腺病毒载体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在体外分泌外源基因产物能力,并对其生物安全性作了初步考察,为GDNF重组腺病毒载体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一定准备.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寒冷地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护理方法.方法对照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进行正常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除正常护理外,还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行冬季护理后,住院满意度为97%,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3个月内再次入院率为45%,出现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5例患者行冬季护理后,住院满意度为61%,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3个月内再次入院率为70%,出现脑出血3例,高血压进展为心梗6例,死亡5例.结论寒冷地区冬季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除正常护理外,还要加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这样可降低老年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16.
研究了一类接触率受到环境噪声干扰的随机SIS流行病模型.利用停时理论及Lyapunov分析方法,证明了该随机模型正解的全局存在唯一性与有界性.当相应的确定性模型基本再生数小于1时,证明了随机模型无病平衡点的随机渐近稳定性;当确定性模型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揭示了随机模型的解围绕相应的确定性模型地方病平衡点的振荡行为;当确定性模型基本再生数大于1并且噪声强度较小时,证明了随机模型的解是平均持续的.另外,得到了强度较大的环境噪声可以导致疾病灭绝的结论.最后,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17.
为解决现有区分子图方法在解决阿尔茨海默症辅助诊断上忽略脑网络动态连接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序区分子图的辅助诊断方法.将功能磁共振成像经过处理后形成二值矩阵并使同一测试者的多张动态脑网络形成时序差异图,之后进行频繁差异子图挖掘、频繁差异序列挖掘,进而筛选出保留脑网络时序特性的生物标记物——时序区分子图.获取ADNI公开数据集的一组数据进行实验,通过与现有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辅助诊断方法进行大量的实验对比,证明本文方法的辅助诊断准确率在该数据集上提高了12.7%,进而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18.
24例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5,26(2):255-257,26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手足硬肿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高达100%、88%、83%、79%、21%、2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分别占87.5%、83.3%、82.6%、75%和8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和CRP升高要高度怀疑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定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肿计数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扩张(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19.
22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类细菌感染之一,其感染病灶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由于幽门螺杆菌是一组基因组结构变异很大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基因碱基突变而产生的基因多态性使其不同基因型对不同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和临床结局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检测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对发现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系疾病的易患人群和开展幽门螺杆菌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与消化病感染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