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6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56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综合类   20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改性TiO2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TiO2粒子表面进行聚合,得到了以TiO2粒子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复合粒子,TiO2粒子表面由此得到改性研究了TiO2表面聚合物成膜的条件,用TEM证实了表面聚合物膜的存在,运用IR和DTA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并利用Zeta电位,接触角的测定及分散性试验对改性前后TiO2的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2.
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硬质聚氯乙烯(R-PVC)改性剂-聚丙烯酸丁酯(PBA)/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互贯网络聚合物(简记LPBSM-Ⅲ)。应用实验表明,LPBSM-Ⅲ能显著地改善R-PVC的加工性能和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23.
以二苯醚与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激光光敏刺——4-苯氧基二苯甲酮(PBZP)。它能有效地吸收氮分子激光,从而引发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快速交联聚合反应。用质谱与红外光谱对产物作了鉴定,其性能与常用的紫外光敏剂苯偶姻乙醚(BEE)及二笨甲酮(BZP)进行了比较。文中还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紫外吸收特性和作用机理,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PBZP体系在空气中的聚合反应速率达10~6mol/L·s,量子效率为3.5mol/E,优于BEE与BZP,且比使用连续紫外光源所得反应速率大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24.
研究了温度循环和在反偏压下强光照对非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电池在90℃,4.5V反偏压下,经550mW/cm~2 的卤钨灯光照后,短路电流增加.光致衰降减小,长波响应改善.用内电场的变化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5.
提出一种简便合成4-氯苯酮的方法。在50℃反应条件下,通过傅氏反应可得产率为96%的产物。同时给出了该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126.
127.
进行了可控的交联聚合,对不同时间形成的分子拍摄的透射电镜照片显示了可溶解的交联大分子的形成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预聚物分子反应形成比较小的线团,在照片上显示为一个黑点,称为点分子.第二个阶段是点分子通过表面官能团反应形成前交联大分子.第三阶段是前交联大分子反应形成可溶性交联大分子.  相似文献   
128.
129.
从典型的阳离子管式聚合反应过程出发,以反应度法和生成函数为工具,建立了描述此类反应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及产品分子量分布的数学模型.并介绍了求解此类以偏微分方程为特征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0.
The reaction of anhydrous FeBr2 with two equivalents of anionic N-heterocyclic carbene (NaL1 and NaL2), which are generated in situ by the rea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salt [4-R-C6H4COCH2{CH- (NCHCHNiPr)}Br] (R = OCH3, H2L1Br, 1; R = F, H2L2Br, 2) with two equivalents of NaN(SiMe3)2, affords bis-ligand Fe(II) complexes of L12Fe (3) and L22Fe (4) in high yield, respectively. Attempt to synthesize mono-ligand Fe(II) bromide by the 1:1 molar ratio of NaL to FeBr2 is unsuccessful, and the same com- plexes of 3 and 4 were obtained. Both 3 and 4 have been depict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X-ray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show that both 3 and 4 can be used as single-component catalyst for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an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3 is higher than that of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