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胡遂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65-68
中国山水诗意境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进行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由宙美主体的人生观念所形成的审美情志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93.
丁礼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2):105-109
英国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诗歌颠覆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并把技巧作为向所谓的技巧拥有者发动攻击的工具.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十分重视意义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并游戏般地加以利用.英国后现代主义诗人诺尔曼·迈克凯哥正是英国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对苏格兰诗歌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诗歌的大胆革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主题是诗人的最大发现.如果说对形式的兴趣,以及对诗歌如何传达内容和传达什么内容的兴趣属于现代主义的特征的话,那么对诗歌传统形式和程式化的关注则更多地意味着诗人迈克凯哥的反现代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4.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5.
毛泽东诗词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将愈来愈被国外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文体图式和文化图式的正确传译,以使其精髓能够得到较好的传递,对我国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张智中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1):69-72
在毛泽东诗词当中,典雅用词极其简炼、生动,透出一种古朴、庄严之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毛泽东以口语入诗,使诗词语言获得了一种鲜活感和灵动感。雅俗兼备,是毛泽东诗词显著的语言风格。那么,英译文就应该如实再现毛泽东诗词雅俗兼备的语言特征,做到以雅译雅、以俗传俗。如此,译者方才算是忠实于原诗。 相似文献
97.
关于学庸研究方面的某些基本问题至今聚讼纷纭。采取“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详细地辑录二书文本引诗用诗的“文本材料”,并与郭店楚简和上博简文等新出土的“地下材料”相互释证,证实二者均惯用“诗云”或“子曰”的引语样式,而到了孟、荀则改用“孔子曰”的通常写法,文字习惯的演变轨迹,可证学庸有血脉关系。另外二书引诗论诗的在文本内涵上有固定化的趋向;语气与风格类似;在运思方法上,也有极强的脉络性;特别是学庸引诗论诗均注意挖掘“诗”文本背后潜藏的象征因素与抽象含义,注重发挥“诗”中所蕴有的“心性”成分,这与后世笃守古义的训诂考证之学迥然不同,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98.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李贺的咏马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宝马”情结,诗中的“宝马”意象异彩纷呈,凝聚着诗人强烈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孤独情调,是诗人一生心志、理想、乃至生存状况的典型写照,也是诗人寂寞哀怨、困顿躁动灵魂的映射。 相似文献
100.
罗超华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1):87-91
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除四川制置使.第二年,他便由桂入蜀,开始了晚年的宦蜀生涯.范成大在蜀约为两年,除在职成都时所作诗歌颇多外,他于入、出蜀地途中,亦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这些入、出蜀诗歌,或记沿途风光,或吊古今圣贤,或抒思乡之叹,虽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但却是范成大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了他此间的心境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