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8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049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水热反应合成CuLxL(N)y及配体L(N)中氨基还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2-联苯酸、联苯胺、乙二胺、对苯二胺等典型的含氮化合物为配体与Cu(Ⅱ)盐进行了水热反应合成了几种配合物CuLxL(N)y,其中L为2,2-联苯酸,L(N)为含氮化合物为配体,是联苯胺、乙二胺或对苯二胺等.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IR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且研究了几种含氮配体在水热反应中的还原性.在水热条件下,NH2基团的还原性增强;以乙二胺中NH2的还原性最强,对苯二胺和联苯二胺次之,咪唑还原性最弱.  相似文献   
992.
综述与碳酸岩?碱性杂岩体相关的内生稀土矿床的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根据矿化特征, 该类矿床大体可以分为原生岩浆型和热液型, 前者稀土矿物是从碳酸岩岩浆中直接结晶出来, 矿化主要产于碳酸岩岩体中; 后者稀土矿物通常与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等矿物共生形成脉体, 穿插于碳酸岩杂岩体及围岩中, 或作为裂隙或空洞充填物, 或呈细粒多晶集合体叠加在碳酸岩中早期形成的矿物之上。以往的研究对于稀土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是碳酸岩和硅酸岩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作用或碳酸岩岩浆中碳酸盐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 还是岩浆期后热液蚀变或不混溶的碳酸岩质流体的萃取作用, 存在很大的争议; 同时,与稀土成矿相关的碳酸盐体系选择性地富集轻稀土, 该类矿床中很少见到重稀土矿物, 亦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加强稀土元素在富挥发份的碳酸岩熔体和碱性硅酸岩熔体或流体之间, 以及碳酸盐矿物及共沉淀相与碳酸岩熔体之间分配行为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将是揭示该类稀土矿床成因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3.
以小分子炭氟表面活性剂[FSOCF3CF2CF2CF2CF2-(CH2CH2O)10](FSO)为超微孔模板剂, 通过酚醛预聚物和FSO间的氢键自组装作用实现其分子间的自组装, 经过水热处理和高温炭化合成超微孔炭材料, 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试、 氮气吸附测试和液相吸附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该超微孔炭材料的孔结构有一定的规则性; 比表面积为600 m2/g, 且孔径分布在超微孔范围(1.2 nm); 对有机染料(罗丹明B)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20 mg/g.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有效性,初步筛选频率和强度参数,分别对细胞施加不同参数(频率、强度)的超声,采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分化效果,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效果。发现30mW/cm2和40mW/cm2的超声对细胞产生促增殖作用,50mW/cm2抑制增殖;1.5MHz和1.7MHz的较低强度组均较对照组的ALP活性有增加;1.5MHz,40mW/cm2的超声组矿化效果较其他组好。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的脉冲超声可以提高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分化和矿化能力,可能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可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5.
乔靓  胡小颖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6):55-56,59
以醋酸锌为前驱物,采用温和水热方法在95℃水热条件下反应6 h生成了纺锤形ZnO。利用XRD物相分析可知,该ZnO的物相属于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利用FESEM和TEM形貌观察可知,ZnO颗粒径向尺寸为3~5μm,其平均直径约为1.5μm。对它的室温光致发光光谱研究表明:紫外发射峰大约在391 nm,可见光范围内存在一个中心为560 nm的绿光发射带。通过在300℃条件下退火45 min,能有效增强其紫外发射强度,抑制可见发射。  相似文献   
996.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gelatin(Gt) ultrafine composite fibers were fabricated via electro-spinning.The effect of gelatin on the morphology and tensile property of the electrospun fiber mats was investigated.Minera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10×simulated body fluid(10SBF).The deposited calcium phosphate(CaP) was identif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X-ray diffraction(XRD)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  相似文献   
997.
Two new 3D heterometallic (3d-4f) coordination polymers {[Ln2Cu(pydc)4(H2O)6]·2H2O}n [Ln = Eu (1) and Gd (2)]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reactions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X-ray single-crystal analyses, and IR spectroscopy.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es show that 1 and 2 possess 3D networks and strong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rmogravimetric (TG)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8.
西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中石英脉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大别红安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石英脉的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结果提供了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阶段流体活动的时间、条件和流体来源等方面的信息. 石英脉中的锆石具有非常完好的晶型, 振荡环带或弱分带结构, 表明它们是从石英脉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中结晶出来的. 它们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4.7 ± 1.3) Ma, 是石英脉形成时间的最佳估计值, 记录了超高压岩石早期榴辉岩相折返阶段流体的活动. 热液锆石具有非常低的Lu/Hf同位素比值, 与它们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阶段相一致. 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与寄主榴辉岩中的锆石一致, 指示石英脉形成过程中只有小规模的流体活动, 流体为内部来源. 因此, 热液锆石的Lu-Hf同位素体系可以为流体的形成条件、性质以及来源提供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999.
石宇  刘健  李嘉  蔡强  朱维耀 《自然杂志》2009,31(3):173-180
人类对形貌和结构之美的探索不止于自然界更延伸到科学领域,我们更关注的是蕴藏在形态和模式中的物理规律和应用价值。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出现,形态和模式的研究再次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晶体可以在非平衡体系中生长出骸晶和枝晶等特殊形态的晶体,表面活性剂及模板分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晶体的结构和形貌。本文评述了部分晶体生长理论和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发生图样。  相似文献   
1000.
以自制氢氧化铅和二氧化钛作为原料,在溶液pH≈13~14,180℃的条件下添加合适的矿化剂反应24 h,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颗粒均匀(边长≈500 nm)的四方相钙钛矿PbTiO3(PT)纳米立方体,并利用XRD,SEM,TEM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前驱物的种类、溶液的pH值、物料的摩尔配比及反应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可能的形成机理,即"溶解—醇解—晶体生长—再结晶"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