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7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336篇
系统科学   209篇
丛书文集   180篇
教育与普及   6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6926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320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连清数据的湖南森林碳密度估计及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碳密度时空分析、驱动因素分析,探索科学适用的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的大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监测方法。【方法】以湖南省1999—2014年4期6 615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在5种理论半方差模型精度比较分析基础上,选取预测性能最高的模型进行森林碳密度克里金内插、时空分析、驱动因素分析。【结果】5种理论半方差模型预测精度按照从高到低排序为:球体模型>指数模型>圆形模型>线性模型>高斯模型。1999、2004、200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分别为17.156、17.938、18.491、20.489 t/hm2,标准差分别为13.309、15.499、16.211、17.141 t/hm2。199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呈稳步上升趋势,空间聚集性减弱、破碎化趋势增强; 199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西部、南部、东部较高(>20 t/hm2),北部、中部较低(5~20 t/hm2)的空间分布格局。1999—2014年,森林碳密度与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厚度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与灯光亮度的相关性在1999、2004年为负相关,在2009、2014年则为正相关。【结论】湖南省碳密度的时空变化受林业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应加强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力度,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究毛竹材导管细胞壁上纹孔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深入认识竹类植物生理输导作用和竹材横向渗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观测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材导管及导管树脂铸型的扫描电镜图像,研究纹孔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纹孔膜结构等特征。【结果】依据纹孔缘与纹孔口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关系,将毛竹导管具缘纹孔分为两侧均没有纹孔缘(PⅠ)、仅在单侧有纹孔缘(PⅡ)和两侧都有纹孔缘(PⅢ)3种类型。纹孔内口和外口(短轴方向)尺寸分别为0.9~2.7 μm和1.1~3.8 μm; 纹孔膜有微纤丝暴露与被覆盖两种状态,多数具渗透性; 后生木质部导管上的纹孔呈选择性分布,总是密集于靠近维管束几何中心的一侧管壁; 毛竹维管束内分散有小导管,且相互以具缘纹孔对连接; 部分导管内含有侵填体。【结论】综合运用常规解剖方法和树脂铸型技术,不仅可以较系统地研究导管主要特征,还发现了毛竹材中特殊的导管结构和纹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3.
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地层结构、钻具振动、钻头侧向力、岩屑沉积等因素易导致实钻井眼轨迹发生连续小幅偏斜。该种偏斜虽不会引起实钻井眼轨迹的严重偏离,但将改变钻柱与井壁的接触形态。受现有测井方法的限制,该种偏斜常被忽略。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水平段井眼轨迹在井斜平面内连续小幅偏斜波动条件下的钻柱与井壁接触形态及其对摩阻的影响。研究认为,钻柱与偏斜波动水平井眼间易发生"悬跨"接触,该现象降低了现有解析法求解钻柱力学相关问题假设条件"钻柱与井壁连续接触"的合理性。钻柱自重和轴向力对悬跨钻柱弯曲位移及悬跨接触最大临界跨距的影响最大。悬跨接触将减小钻柱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增大钻进摩阻。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公路桥梁相关规范,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二次开发,运用实体单元有限元法对6 000余座混凝土现浇箱梁的偏心增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车道数相同时,箱梁宽跨比越大,偏心增大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初步确定简支箱梁的偏心增大系数在1.15~1.5之间。建立了可用于精确求解简支梁偏心增大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连续梁偏心增大系数时,可根据简支梁公式求出各跨的偏心增大系数,并进行修正及取最大值。连续梁修正系数可根据经验在1.05~1.1之间确定,当箱梁较宽、总跨径较小、计算跨距离梁端较远时,宜选择较大的修正系数,反之选择较小值。提出了一种批量建立箱梁有限元实体单元模型、计算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研究其受力性能,实现高效便捷地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995.
炼钢-连铸生产优化重调度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炼钢-连铸生产过程中存在扰动,致使很多时候生产不能按原调度计划进行,需要进行重调度.重调度时存在正在生产的炉次计划,因此重调度问题比静态调度问题更具有复杂性.将具有相同精炼重数的炼钢-连铸生产重调度问题归结为一个复杂的混合Flow Shop调度问题,考实际生产约束,以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为目标建立了重调度模型,采用了启发式规则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求解.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对重调度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显示了重调度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地质资源总量可观,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和供给至关重要。但与国外致密油区相比,中国致密油陆相多期沉积,互层明显、物性更差、单个油区资源量相对偏小,给储层改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针对中国致密油储层由于受到改造技术与理念的制约,尚未实现规模化开发这一问题,在充分分析国外成功先进改造技术及理念基础上,结合中国致密油储层特征和改造技术现状,全面剖析了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难点,探讨了大规模效益开发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发展方向。分析表明,国外致密油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在于利于改造的储层条件、长水平段快速钻井技术及长水平井多簇多段多级压裂技术全面应用。指出中国应持续进行地质力学、裂缝起裂及缝网扩展延伸机理及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惯性思维,探索新的致密油储层改造模式,强化攻关试验,并不断地借鉴消化、集成国际先进技术,创建适合于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的主体技术系列,力争实现中国致密油高效、经济规模开发的突破。  相似文献   
997.
对非常规能源尤其是页岩气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对页岩气藏动用情况的预测还有待 提高。波前快速推进法是一种可以快速高效地预测波前运移情况的方法,在考虑页岩基质吸附解吸特性,及基质孔隙 中气体的滑脱作用影响的前提下,利用Van Kruysdijk 提出的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复合线性流模型,将储层划分不同的流 动区域,并分别建立基质与裂缝的程函方程,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求解程函方程,从而达到对多段压裂水平井页岩气 储层的动用进行预测的目的。绘制了储层动用情况与时间的关系图,对比了考虑解吸和滑脱与不考虑解吸和滑脱的 储层动用情况。结果表明,滑脱效应加快了储层的动用速度对储层动用影响较大,而解吸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动用速度 对储层动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8.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驱替速度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均...  相似文献   
999.
以某高压输电线路为依托来研究中空式混凝土复合防护大板基础;分别建立中空式混凝土复合防护大板基础和普通混凝土防护大板基础的有限元模型,在土层水平运动(土层的水平拉伸、压缩)下对两种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中空大板和普通大板的应力变化规律和两种大板基础下输电铁塔的塔腿支座位移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中空式混凝土复合防护大板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复合防护大板基础的"相对位移"概念,从而较好的验证中空式混凝土复合防护大板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00.
以大直径水平定向钻进(HDD)在实际砂土层的工况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推导HDD钻孔孔壁的塑性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差等于零或内压大于外压时,孔壁塑性半径受到钻井液渗透的影响非常小,几乎趋近于一个定值;当内外压差小于1.0 MPa时,塑性半径受钻井液渗透影响程度呈指数增加,当内外压差大于1.0 MPa时,其理论值已经超过了实际工程钻井液渗透的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