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6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20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刘红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0):76-77
高校扩招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这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扩招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并探讨了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2.
根据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结合我国21世纪生物学人才培养的模式,生物学专业和生物学课程两个层次上探讨了21世纪高师生物学实验教学规范化体系,对面向21世纪高师生物学专业呈现 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84.
21世纪,极地系统的快速变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极地科学发展带来机遇。极地科学的发展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环境变化的研究和评估展开,更加强调多学科和全球化,注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突破。突出研究极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南极的监测和保护,关注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合理利用南极的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21世纪列入各国南极研究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5.
动物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测定的结果对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动物个体杂种优势的产生是由于杂种后代体内来自双亲的DNA分子之间发生了多位点的混杂,这种混杂导致杂种后代产生出与其亲本不同的性状表现,从而导致了杂种优势的产生。 相似文献
86.
以福寿螺的7个近交系为材料,按半双列杂交配制组合,观测了这些组织的幼螺成活率和成螺体重,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7个近交系的α-酯酶和淀粉的酶谱,估算了同工酶基因座的Nei氏遗传距离以及幼螺成活和成螺体重的杂种优势率,讨论了Nei氏遗传距离与这2种杂种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马尾松6×6全双列杂交的不同组合,其11年生子代在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发现:亲本的ISSR遗传距离(0.266 0~0.467 0)与子代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遗传距离与正、反交子代材积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01和0.597,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增大,子代各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将呈线性增加。马尾松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表明根据亲本遗传距离对子代杂种优势进行预测比直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更可靠。根据这一结论,优先选择树高、材积等经济性状优良同时遗传距离较大的杂交亲本,有望提高子代杂种优势幅度并获得材积性状优良的子代。 相似文献
88.
陆地棉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重要性状配合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雄性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杂交所得的12个杂种第1代为材料,进行了对这些不育系及恢复系性状配合力的试验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杂种间在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方面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在6个恢复系中,61R-9在皮棉产量,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上表现最好,具有高的组合平均数和好的一般配合力;3R-38在纤维长度和长度整齐上表现很好,具有高的组合平均数和一般配合力。 相似文献
89.
陈永梅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应从内容及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尝试。 相似文献
90.
XianLiang Zhang Fang Liu Wei Wang ShaoHui Li ChunYing Wang XiangDi Zhang YuHong Wang KunBo Wa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0,55(26):2956-2965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ontribution of pure DNA factors to heterosis using quantitative trait genes (QTG) in two randomly selected strains from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of Gossypium hirsutum. According to a set of QTL mapping result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DNA recombinant fragment sources in the two strains and QTL association analysis with their field traits, we hypothesize a view of “dominance + overdominance + epistasis”. That is, additive and additive epistasis may be 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and dominance, overdominance and epistasis may be the modes of heterosis action. Based on the heterosis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also suggest a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heterosis, and explain, in detail, with two randomly selected strains as examples. The male and female parent-derived additive epistatic QTLs of upper half mean length in LG01 and LG03 produced a trait variance of 2.99–3.52 compared with the female parent-derived loci. The trait of bolls per plant was controlled by two pairs of additive epistatic QTLs in LG02 and LG07,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both female and male parents. The QTLs were reciprocally interacted and produced a trait variance of 0.86. An initial concept of “super-hybrid cotton” was rais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additive effect, that is genetic stabi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