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系统科学   90篇
丛书文集   49篇
教育与普及   5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45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从文化教育、信息支持和休闲娱乐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2.
论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学习型社会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了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353.
作为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电影进入广州后十分受欢迎。到20世纪20年代,广州已涌现出不少电影院,电影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广州的制片公司多为华侨所成立和经营,期间拍摄了不少影片。电影在反映广州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影响了广州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5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学会热潮,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技社团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构成世界科技社团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一。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回顾科技社团百年来发展历程,研究分析科技社团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探寻新时代中国科技社团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5.
全球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潮让人们感觉到学习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谋取职业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学习逐渐变成了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或知识社会)生活的金钥匙,拥有它,人们会更自觉地学习,并时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乐此不疲,这样人们才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56.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有不同于其他国家老龄社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应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57.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蓝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蓝图。江泽民呈上启下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判断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状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58.
浅议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社会分化就是农民的分化,而农民最明显的分化就是分化出一个独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阶层。然而,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市二元劳动市场制度的制约,导致农民进城就业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使得绝大多数进城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往往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59.
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特质的研究,挖掘出西方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宗教、战争在民族融合中的表现、影响,阐发二者在古代西方文明、文化互动、互补、整合中对文学的影响:体裁上以神话、史诗、英雄传说、英雄史诗和教会文学为主,文学的精神内核表现出世俗人本意识、宗教人本思想的特征,其合理成分——仁爱、宽恕、平等等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60.
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成就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不仅为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数文化的特征。固然,这种文化因具有原始型文化的特征而存在着异常浓厚的神秘性,但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恢弘博大与无比强大的包容能力,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宽泛性和虚灵性,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