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7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395篇
系统科学   521篇
丛书文集   175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9篇
综合类   612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81.
等离子体中原子结构的研究对于等离子体诊断和天文学观测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MCDF方法结合离子球模型研究了稠密等离子体对类锂铝离子的能级和跃迁参量(跃迁能、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的影响情况.随着等离子体屏蔽强度的不断增强,上述原子结构参量变化如下:1s22p (2 P_(1/2,3/2))的能级不断升高,但1s23s(2S1/2)、1s23p (2 P_(1/2,3/2))和1s23d(2 D3/2,5/2)的能级却不断降低;不同主量子数间的跃迁对应的跃迁参量均不断减小;除了1s23s(2S1/2)-1s23p(2P_(1/2,3/2))间的跃迁外,同一主量子数间的跃迁对应的跃迁参量均不断增大;1s23s(2S1/2)-1s23p(2P_(1/2,3/2))的跃迁参量均先增大后减小;在跃迁的精细结构中,ΔJ=1对应的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较大,而ΔJ=0的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2.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波动率测量误差的波动率预测模型,并做了非线性扩展,期望改进预测效果.考虑到文献中关于波动率可能长记忆性和非线性并存的观点,本文以具有长记忆特征的HAR(heterogeneous autoregressive)模型为基础,加入波动率测量误差后模型持续性有所提高,结合非线性的时变参数模型则达到结构变化和减弱异方差的效果.本文用2652天的沪深300高频数据计算的已实现极差波动率来验证模型效果.固定参数下,在HAR型模型中加入测量误差作为调节变量可以较显著地改善样本外预测效果.时变参数下,加入测量误差的HARQ型模型预测效果大多优于对应的HAR型模型.时变参数模型总体上可以改善固定参数模型的预测效果,尤其在预测期较长的情况下改善均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3.
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体的小应变刚度在深基坑或隧道开挖等以变形控制为主的工程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参数.利用固结仪、应力路径三轴仪和共振柱联合测定江苏常州地区3个典型土层原状土的小应变刚度特性,得到了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HSS)的相关参数,包括土体的初始剪切模量、模量退化曲线、土体强度参数、加卸载模量等.分析了土体有效应力对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的影响,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小应变模型参数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4.
基于电化学机理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参数辨识及SOC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isher信息矩阵进行参数可辨识性分析,解决了参数的辨识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简化电化学机理模型SP2D(simple pseudo-two-dimensional)的SOC(电池电量)在线估计方法。实验表明,该SOC估计方法较基于等效电路模型(一阶RC模型)的SOC估计方法,可将SOC估计的平均误差减小近30%,而在电池放电中后期更可减小达60%,有效解决了在电池全工作范围内的SOC高精度估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5.
针对含有多个退化量的产品可靠性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选择的可靠性建模方法。首先,采用Anderson-Darling统计量对退化量进行拟合优度检验,选择其最优分布函数;其次,绘制退化量分布函数中的分布参数随测量时间的变化曲线,判断其与时间和应力的相关性;再次,给出一种选择Copula函数的综合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三种常用的选择方法;同时,采用两步似然估计法对未知参数进行了评估;最后,通过硫化丁腈橡胶O型密封圈进行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试验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实例验证,并且与二维正态分布模型、形状参数为常数时的可靠性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给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6.
在对比分析已有硬化非高斯模型(Winterstein硬化模型、Ding和Che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Zhao和Lu模型的新硬化非高斯模型.新模型预测偏度和峰度的误差比既有硬化模型小,且最大误差分别为0.311和0.479,表明新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同时新模型扩展了Zhao和Lu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运用新硬化模型模拟硬化非高斯过程样本,发展了硬化非高斯结构响应首次穿越的Monte Carlo模拟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用于硬化非高斯结构响应首次穿越失效概率计算有较高的精度;杭州新火车东站大跨屋盖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渡槽结构工程实例说明了本文方法的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7.
为了研究极低浓度甲烷的高温氧化特性,通过CHEMKIN模拟软件对甲烷浓度为0.5%、1%、2%、3%、4%的5种极低浓度甲烷气体高温氧化反应进行数值模拟,着重分析高温氧化后压力、温度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极低浓度甲烷高温氧化过程中,甲烷的体积分数急剧下降;生成的一氧化碳体积分数先急剧上升,然后迅速降低至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温度及压力均急剧上升,然后趋于稳定;且甲烷混合气体高温氧化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温度及压力最终值与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最大值均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8.
滚动轴承是精密机床、特种车辆等重大装备的关键支撑零部件,其润滑性能直接决定了轴承的稳定服役性能,进而影响到重大装备的工作性能指标.基于理论仿真及实验研究,开展了油气润滑滚动轴承宽域润滑参数下的运行特性研究.结合多相流动分析技术,研究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内部油气的流动状态,揭示了轴承内部油气流动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滚动轴承润滑性能试验验证平台,实验分析了不同润滑参数对轴承温度的影响规律,获取了特定转速下温升最小的轴承润滑参数,证实了滚动轴承不同润滑参数对其服役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工作对于滚动轴承宽域润滑状态下的服役性能分析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9.
为研究预应力CFRP布加固腐蚀钢梁静载、超载的抗弯性能,进行了7根钢梁的抗弯试验,研究了加固梁在静载及超载下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和刚度.结果表明,加固钢梁可以提高钢梁的承载力与刚度,预应力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CFRP布的利用率;腐蚀程度影响钢梁的刚度与极限承载力,腐蚀程度增加1倍,钢梁的承载力降低50%左右.超载次数增加,钢材发生时效硬化,钢梁刚度可提高13%左右,但承载力有所降低;超载下,预应力的施加可提高钢梁的延性.建立了预应力CFRP布加固腐蚀钢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0.
Induction hardening of dense Fe-Cr/Mo alloys processed via the powder-metallurgy route was studied. The Fe-3Cr-0.5Mo, Fe-1.5Cr-0.2Mo, and Fe-0.85Mo pre-alloyed powders were mixed with 0.4wt%, 0.6wt%, and 0.8wt% C and compacted at 500, 600, and 700 MPa, respectively. The compacts were sintered at 1473 K for 1 h and then cooled at 6 K/min. Ferrite with pearlite was mostly observed in the sintered alloys with 0.4wt% C, whereas a carbide network was also present in the alloys with 0.8wt% C. Graphite at prior particle boundaries led to deterior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loys with 0.8wt% C, whereas no significant induction hardening was achieved in alloys with 0.4wt% C. Among the investigated samples, alloys with 0.6wt% C exhibited the highest strength and ductility and were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induction hardening. The hardening was carried out at a frequency of 2.0 kHz for 2-3 s. A case depth of 2.5 mm was achieved while maintaining the bulk (interior) hardness of approximately HV 230. A martensitic structure was observed on the outer periphery of the samples. The hardness varied from HV 600 to HV 375 from the sample surface to the interior of the case hardened region.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properties and hardening depth was achieved in case of the Fe-1.5Cr-0.2Mo alloy with 0.6wt%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