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0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14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现状及发展 | 10篇 |
综合类 | 745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本文对特种动物毛纤维,即山羊绒、兔毛、骆驼毛和牦牛毛所进行的系统测试分析,除采用常规测试方法外,还运用实验室近代测试手段对特种动物毛的纤维性能与微观结构间关系作了探索,分析了不同纤维间的结构差异是导致性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2.
几种灵长类毛发的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毛小皮形态、毛发髓部结构和色素颗粒分布等综合性特征,对几种代表性的灵长类动物(白眉长臂猿、猕猴、短尾猴、黑猩猩)和现代人的头发进行了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现代人头发和其它灵长类毛发的亚显微结构存在明显不同的特点,而各科灵长类之间又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因此,它可以作为灵长类代表性种属鉴别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3.
以湍流漩涡扩散理论为根据,建立了漩涡与壁面接触时液体温度的分布方程。再根据汽泡顶点温度必须高于热力平衡温度的原则,确定了接触周期,该计算分析结果与文献所给出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44.
本文用两种纹影显示方法对平面斜向自由剪切层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流动结构尤其是螺旋涡的一些变化规律和特征,并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245.
建立了极谱测定痕量铜的铜-2-巯基苯并噻唑新体系.在浓度0.40mol/dm3NH3·H2O,0.20mol/dm3NH4Cl,8×10-5mol/dm32-巯基苯并噻唑溶液中,铜-2-巯基苯并噻唑配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上有一灵敏的配合物吸附波.该波的峰电位为-0.82V,二阶导数峰电流与铜质量浓度在1~200ng/cm3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体系成功地应用于人发中痕量铜的测量. 相似文献
246.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使用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MRI)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低层早于高层)和印缅槽(或孟加拉湾槽)的形成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前期征兆之一,也为副高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斯里兰卡附近低涡的持续北移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建立过程的显特征。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之前,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和中南半岛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气旋性流场在孟加拉湾地区是相互迭加的,这有利于孟加拉湾低涡活动和低槽的形成,这可能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活跃的机制。伴随着印缅前西南气流和赤道副高东撤、季风加强和对流加热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作用,这导致了副高的连续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性”以及各种要素的突变特征。当南海夏季风对流减弱后,西太平洋副高则会西伸。 相似文献
247.
通过在势流场中嵌入有限数目的点涡来代表局部有旋区域连续分布的涡量,在拉格朗日框架下应用离散涡方法求解非定常涡量方程。从而有效模拟了高雷诺数下不同直径串列圆柱绕流脱落旋涡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流场中大尺度旋涡相干结构对前后圆柱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场中的小尺度旋涡会被大尺度旋涡卷吸.形成涡量强度更大的旋涡.当大圆柱在前、小圆柱在后布置时,大圆柱的升、阻力系数受影响较小,大圆柱阻力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小圆柱阻力系数平均值较小但振幅波动较大,大圆柱的升力系数波动较大,大、小圆柱的升力系数的平均值都基本为0;当小圆柱在前、大圆柱在后布置时,大圆柱阻力系数振幅增大而平均值降低,小圆柱阻力系数振幅减小而平均值增大,大、小圆柱的升力系数趋向于一致,平均值仍然都基本为0. 相似文献
248.
为深入研究近场翼尖涡的演化过程,同时给远场尾流的计算提供初始参考,建立了飞机着陆状态仿真模型,采用结构化网格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利用转捩修正的SST k-omega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不可压缩的N-S方程对生成的网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着陆状态下机翼及近翼流场翼尖涡的连续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机翼表面形成的两次共转融合涡与次级尾迹涡共同作用于近翼流场,并于0.5L处形成稳定的翼尖涡;在整个演化过程中,翼尖涡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伴随着较大的能量转换。 相似文献
249.
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基于莫顿数相等及夹杂物运动行为相似准则,采用聚乙烯粒子模拟钢液中夹杂物,并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气泡及夹杂物颗粒的运动行为,分析了气泡尾涡对夹杂物去除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气泡尾涡作用下,夹杂物运动轨迹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夹杂物从气泡下端两侧向气泡尾涡靠近,随气泡上浮一段距离后上升速度变快,然后脱离气泡尾涡区;二是位于气泡上方的夹杂物,在不与气泡发生碰撞黏附的条件下,以回旋方式运动至气泡下方,然后在尾涡区内随气泡上浮,从而沿竖直方向以回旋方式上升.在相同上浮距离条件下,与小气泡相比,大气泡的尾涡去除夹杂物颗粒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50.
用蜂鸣器代替微作动器在水中对微射流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定性实验,高速摄像系统显示了微射流的形成及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结构确定的蜂鸣器,存在唯一的最佳工作频率,使得射流能量水平最高。蜂鸣器驱动信号波形对射流效果也有影响。速率变化因子越大的波形,生成的旋涡能量越高,射流速度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