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058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连铸机结晶器液面状态识别及遗传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铸生产过程,结晶器液位易受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影响,难以控制。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变模控制器,在这具控制器中,采用一种基于改进的聚类算法的双层ISODATA算法的状态识别方法褡且在控制器中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规则的和内容及隶属函数,使推理速度和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大大改善,仿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2.
针对聚氨酯材料的阻燃问题,以可膨胀石墨作为阻燃剂,改善硬质聚氨酯泡沫的性能。考察可膨胀石墨的p H对聚氨酯泡沫制备的影响,分别制备不同可膨胀石墨质量分数的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的可膨胀石墨有利于聚氨酯的发泡。当聚氨酯中添加可膨胀石墨(EG)后,其压缩强度有所降低,当EG质量分数达到15%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且聚氨酯泡孔结构较为完整,在提高阻燃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3.
高温黏塑性本构模型是连铸坯近凝固终点压下工艺数值模拟的基础,但该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数据极为缺乏,严重限制了连铸新工艺的开发.利用热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车轴钢在近凝固终点压下和常规热变形工艺下的流变行为.结合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理论构建了近凝固终点压下工艺下的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在近凝固终点压下工艺下,类铸态组织奥氏体晶粒粗大,流变应力明显低于常规热变形工艺下的流变应力;同一变形量下,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较大.本文构建的本构模型对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应力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约为2.62%.  相似文献   
54.
根据国内某厂宽板坯连铸工艺条件,利用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及喷嘴冷却特性,分析不同因素对铸坯角部复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铸坯断面宽度为1 800 mm时,喷嘴间距选为450mm,铸坯宽面表面温差小,有利于实现铸坯的角部复热;喷嘴间距一定,随二冷区比水量的减小及铸坯宽面外侧两喷嘴冷却水量的降低, 铸坯角部复热效果更好;较小的角部凝固坯壳厚度有利于减小内部高温钢液蓄含的热量向铸坯角部传递的阻力,改善角部复热效果.  相似文献   
55.
建立了异型坯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求解.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异型坯连铸动态二冷控制模型,模型以5s为周期动态计算整个铸坯实时温度场,并采用有效拉速和表面目标温度法对二冷水量进行设定和优化.用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C++6.0编制了异型坯连铸动态二冷控制系统.在相同工况情况下,动态二冷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大型商业软件Marc计算结果一致,可用于在线控制或异型坯连铸二冷工艺离线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56.
从钢锭模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场、热应力、裂纹敏感系数的变化过程以及石墨氧化、高温下铸铁生长等角度对灰铸铁钢锭模在热循环条件下的失效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薄带连铸流程下取向硅钢粗大λ晶粒(〈100〉//ND,normal direction)的“遗传”会导致磁性能恶化.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取向硅钢的热轧孪生行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凝固组织粗大的取向硅钢在650℃热轧时可产生大量112〈111〉形变孪晶,这与具有高层错能的硅钢在较高温度下难以孪生变形的传统认知不同.热轧过程中复杂的应力状态降低了变形孪晶的取向依赖性,由于具有更高的储存能,孪晶界/孪晶界及孪晶界/晶界交叉点成为再结晶形核的优先位置,大大提高了常化过程中的再结晶率,受沿孪晶界应变分布及孪晶间距离的限制,沿孪晶界形核的再结晶晶粒通常呈“饼状”,最终形成以细小且取向漫散的再结晶晶粒为主的常化组织,消除了初始凝固组织中有害的粗大λ晶粒.  相似文献   
58.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l–Cu–Fe alloys with the atomic compositions of Al_(65)Cu_(20)Fe_(15),Al_(78)Cu_7Fe_(15)and Al_(80)Cu_5Fe_(14)Si_1have been studied.The alloys were produced by induction melting of pure elements with copper mold casting.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as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he formation of quasicrystalline phases in the Al–Cu–Fe alloys was confirmed.The presence of intermetallic phases was observed in the alloys after crystallization in a form of ingots and plates.The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3.5%NaCl solution.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as determin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e post corrosion surface of the samples was check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ith the energydispersive X-ray detector.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Al_(65)Cu_(20)Fe_(15)alloy had the highest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improved corrosion resistance parameters were noted for the plate samples rather than those in the as-cast state.And the hardness of the Al_(65)Cu_(20)Fe_(15)allo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alloy samples.  相似文献   
59.
采用一种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二冷工艺进行优化.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应用概率法选取选择算子,根据适应度值来动态计算交叉和变异概率,能够得到更好的全局最优解,提高算法精度和整体性能.在基于凝固传热模型的二冷优化过程中,采用变间距差分法离散求解传热方程,对比粒子群算法、多目标遗传算法,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搜索效率高,得到的价值函数最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优化后的二冷工艺,使得总用水量减少约10%,提高了铸坯质量,达到了节能降耗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为了制备高导热、低热阻的大面积导热界面材料,使用静电植绒法在高电压静电场下垂直取向石墨微鳞片,取向后的石墨微鳞片阵列在平面方向上呈现无规且紧凑的结构。通过微粉灌注法向石墨微鳞片中填充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聚氨酯微粉,或者通过液态刮涂法填充低黏度硅橡胶前驱体,加热固化后,形成大面积高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微鳞片阵列(粒径1 000 μm)与柔性聚氨酯微粉复合形成的导热膜在68.95 kPa和689.5 kPa的压力下测得的垂直方向导热率分别为4.3 W/(m·K)和8.7 W/(m·K);与柔性硅橡胶复合形成的导热膜在68.95 kPa和344.75 kPa的压力下测得的垂直方向导热率分别为2.0 W/(m·K)和4.1 W/(m·K);与硬质HDPE微粉复合形成的导热膜由于表面过于粗糙和坚硬,无法测得可靠的导热率。实际散热效果显示,柔性硅橡胶导热膜与石墨纸贴合的散热结构能够将热聚集点的热量快速传递到石墨纸表面,并通过石墨纸层均匀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