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4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8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冷压烧结制得NiFe2O4基金属陶瓷板状惰性阳极,并对其进行显微组织、物相等的分析,有利于改进金属陶瓷材料的配方及制备、烧结等工艺,以提高金属陶瓷材料的抗腐蚀、导电等性能。  相似文献   
142.
用电化学法研究了钒离子浓度、支持电解液硫酸浓度、扫描速度以及加入如EDTA等添加剂后在石墨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探讨了不同温度热处理石墨电极下的循环伏安行为,以及重铬酸钾活化处理与不进行任何处理的石墨电极的可逆性。结果表明:出现了V(IV)/V(V)电对的氧化和还原峰,而且扫描速度和支持电解液硫酸浓度的增大都使峰值电流增大,但钒离子浓度的增大反而使峰值电流减小,而加入添加剂对峰值几乎没有影响;热处理对石墨电极表面的活性有所提高,活化处理对V(IV)/V(V)电对的氧化和还原可逆性没有明显的提高,但对于V(Ⅲ)/V(Ⅱ)电对的可逆性有显著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3.
采用熔盐法,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宿主,FeCl3与NiCl2的混合物为插层剂制备三元FeCl3-NiCl2-GICs.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石墨粒度、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及反应物配比等因素对产物阶结构及Ni元素分布的影响.提出了4个指标作为三元GICs阶结构完善程度及三元化进程的评价标准,它们分别为一阶相的体积分数V1、单个鳞片内Ni元素分布的均匀程度σ、试样中Ni元素的相对含量S和产物中Ni,Fe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物中NiCl2,FeCl3即Ni,Fe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的比S′.确立了制备一阶FeCl3-NiCl2-GICs的最优工艺条件:石墨粒度为325目,保温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450 ℃及石墨与氯化铁、氯化镍的配比为36∶9∶3.  相似文献   
144.
研究了不同阳极在含铬溶液、含氟溶液和铬氟混合溶液中的交流阻抗谱,旨在弄清电镀过程中阳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铬离子、氟离子和铬氟混合离子在溶液中聚合形式对阳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有着重要影响.碳阳极和铅合金阳极在含铬溶液中可形成感抗现象,具有较小的极化电阻,而铅氧化物阳极在含铬溶液中具有较大的极化电阻.在铬氟离子混合溶液中,碳阳极和铅合金阳极表面感抗现象消失,且碳阳极极化电阻提高,铅氧化物阳极极化电阻降低,但铅合金阳极极化电阻明显高于碳阳极和铅氧化物阳极;铅氧化物阳极的导电能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5.
为改善石墨作为电极材料的性能,以葡萄糖和球形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碳纳米球修饰天然石墨材料CNS@NG。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由葡萄糖水热及碳化处理后形成的碳纳米球均匀地分布在球形天然石墨表面,所制备的合成材料样品较好地保持了天然石墨的晶体结构,表现出碳与石墨复合材料的拉曼特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6.
采用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产物,并通过XRD、IR、SEM和XPS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石墨被氧化为氧化石墨后仍具有层状结构,层间距比石墨大,层间含有大量的含氧功能性极性基团,包括羟基、羧基、醚基,未发现文献报道的环氧基团.  相似文献   
147.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3种不同的纳米级钴酸盐MCo2O4(M=Mn,Zn,Cu).产物的晶型、形貌分别通过x一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3种钴酸盐均属立方晶系,具有尖晶石结构;TEM结果表明,3种钴酸盐均为纳米级颗粒,粒径分别为11~17、16—23和22~26nm.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恒电流测试,其初始放电容量分别高达1448、1534和1509mA·h·g-1.利用循环伏安法对其反应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充放电结果说明水热法合成出的纳米级钴酸盐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148.
采用析氢测量法、计时-电位法(E-T曲线)和Tafel曲线法,研究在温度为370℃时,不同热轧道次变形量制得的铝合金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所用电解液是温度为80℃、添加Na2SnO3缓蚀剂的5 mol/L NaOH溶液.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相关材料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道次变形量的增加,铝合金阳极经历了动态再结晶组织的转变过程,铝合金阳极开路电位有所正移,活性有所降低,而自腐蚀电流密度先降低后升高,耐腐蚀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在370℃时,以道次变形量为40%轧制时所得的铝合金阳极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9.
以SiO为硅源,柠檬酸为碳源,通过高能球磨和高温热解制备了一种循环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SiO/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具有孔状结构的柠檬酸热解碳对纳米SiO不仅具有良好的包覆效果,也能有效缓冲电化学嵌脱锂过程中硅颗粒释放出来的体积变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SiO/C复合负极材料电极循环100次后容量仍高达803.1mA.h/g,容量保持率为89%.  相似文献   
150.
以尿素为初始原料,用高温热解方法制备纳米片层结构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用罗丹明对样品的光催化性能与循环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g-C_3N_4纳米片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及循环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