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陈伯程,中国著名画家,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因版画、漆刻的成功创作而出名,近些年又把触角转入国画山水创作,取得很大成功,其山水画没有过多地受传统国画的影响和约束,熔汇版画、漆画、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加之对人生自然的体悟,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质朴艺术天地,其画作灵动简约、超逸安详、疏朗隽雅、纯朴自然。  相似文献   
72.
东西方绘画在不断的相互碰撞、融合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东西方哲学文化对绘画认识上的差异,使艺术家辨析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时有些迷惘。如何使艺术家以自身文化的优势心态来迎接现代绘画艺术的变化,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73.
西藏岩画最初的发现者大都是入藏考察的外国学者,弗兰克、杜齐等人最早在藏西发现岩画,杜齐教授很早便推测出这些古老岩画为北部游牧民族所为。中国西藏自己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岩画发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各地经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古代岩画已有近百处地点,上千幅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十几个县境内。瞻望前景,西藏岩画的发现可能还拥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基于岩画发现的一般规律,西藏高原几乎具备岩画大规模存在的诸多条件——牧猎经济传统;鲜明而突出的苯教文化特色;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等等;它们不仅意味着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的铜石并用时期,曾经是文化、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就为岩画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西藏岩画的发现应该是对传说中的古象雄国的揭密,是我们认识藏北高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图象资料。  相似文献   
74.
本文在“功能”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功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就是以体裁的功能为出发点进行写作教学,试图为中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5.
史前岩画中天象图案的大小、范围并非毫无标准、任意刻画,而是按人类观天时的“目视天球”投影感觉到的大小、长度而作。岩画中太阳的大小总有一定的直径范围,岩画中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则表示星星的不同亮度等级。利用“尺度体系”和天象回推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军崖岩画B组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4435年一次罕见的五星聚会的连续记录,而岳阳君山岩画当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76.
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历来是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国家的兴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由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情况的了解,引发了对目前所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问题的思考,以期能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7.
一般认为,一个特定的语类在结构形式上是相对固定的,但现实生活中理想化的简单的语类结构是很少的,而实际情况是语类在不断变化动态地发展,语篇世界也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和不可预测的.语篇中的语类转换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语境因素的不断配置、与语篇的目的性不单一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8.
在对西汉柿圆墓壁画材料以及环境综合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西汉早期壁画的弯曲变形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壁画弯曲变形的最大位移量,分析了壁画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 揭示了壁画的破坏与保存和陈列环境的直接关系,对壁画的保护和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外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标题共2 000余个,所选标题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共17种,其中外文期刊9种,中文核心8种,并将其按句法形式分类为名词性标题、动词短语标题、组合型标题、介词短语标题以及句子型标题5大类,比较出国内语言学类英语标题的形式结构特点,望能为国际期刊发表语言学类论文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从六朝、唐代、宋明3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概况探讨记体文文体观念的演进,表明不同的社会阶段,文人对记体文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六朝时期,虽有记体文作品存世,却没有创作的自觉;唐代出现了记体文创作的自觉,但尚未建立相应的文体理论;有宋以降,人们在继续写作记体文的同时,还表现出理论认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