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9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529篇
系统科学   38篇
丛书文集   186篇
教育与普及   13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4篇
现状及发展   56篇
综合类   554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世界科学》2009,(5):47-47
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训练电脑从录像中自动分析果蝇的攻击和求偶行为,从而开启了基因控制行为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2.
一个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粳稻品种“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窄叶突变体. 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叶片变窄及内卷和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 窄叶突变体的剑叶在饱和光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 在灌浆期剑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明显低于野生型. 遗传学分析表明, 该窄叶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通过对突变体T1代和T2后代的分子检测发现, 该突变体表型非T-DNA插入引起. 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体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 将其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SSR标记RM7018和RM3331之间. 与经典的形态标记nal3(cul3)位于相同染色体区段, 故将该突变体暂定名为nal3(t). 随后,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 开发了6对新的STS标记, 进一步将窄叶基因nal3(t)定位在NS10和RH12-8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0.58和0.26 cM, 物理距离约136 kb, 为进一步克隆nal3(t)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冷平  张光连  李祥欣  王良合  郑仲明 《科学通报》2009,54(14):2082-2088
柿子通常被归类为呼吸跃变型果实. 然而, 与典型的跃变型果实不同, 它表现出独特的跃变特性, 即越早期采下的果实, 乙烯产生量越大. 为了弄清柿离体幼果的乙烯生成及诱导机制,从果萼中克隆了1个编码ABA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DK-NCED1)的cDNA片段, 并分析其在离体幼果中的表达及其产物ABA对乙烯生成的影响. 结果显示, 幼果采后置于室温下, 萼片首先失水, 其DK-NCED1基因于采后第1天开始表达, 并伴随着ABA的快速积累, ABA在采后第2天达到峰值, 然后下降. 果萼中DK-ACS2和DK-ACO1基因从采后第2天开始表达, 乙烯随即诱导产生, 并于第3天达到峰值. 果实中也存在上述变化模式, 但各项指标均比果萼晚1 d, 且果肉硬度从采后第4天急速下降, 并于第6天完全软化. 外源ABA或NDGA (一种NCED酶抑制剂)对离体幼果DK-NCED1基因的表达无影响, 但却促进或抑制了果实中乙烯合成酶基因DK-ACS2及氧化酶基因DK-ACO1的表达及其乙烯的生成, 促进或延迟了幼果的软化. 结果表明, 柿幼果采后, 失水胁迫诱导了果萼中DK-NCED1 基因的表达, 并诱导ABA的快速积累; ABA达到一定值后触发乙烯生物合成酶基因DK-ACS2和氧化酶基因DK-ACO1基因的表达, 乙烯随即生成并扩散至果肉, 作为二级信号刺激果肉中乙烯的合成, 并引发乙烯的跃变, 使果实软化.  相似文献   
114.
殳俏 《科学大观园》2009,(22):45-46
腓尼基人曾掌控地中海地区的海洋贸易长达3千年之久,但除此之外,我们对这支神秘民族的了解却非常少。现今的DNA检验与考古发现都有所斩获,即将为我们解开一道古老的谜题:腓尼基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赠?  相似文献   
115.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9):10-10
皮革的生物制革(脱毛)是解决和改善传统制革工业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转变,也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生物制革的关键是筛选获得高效的脱毛蛋白酶,但是野生型的蛋白酶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现有的制革工艺。为此,我们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对野生型的蛋白酶进行改造,创制更加符合现有制革工艺的碱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116.
为了解HLA—DBB、-DQB1及-B各等位基因在正常人群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中的频率分布,寻找HLA-DRB、-DQB1及-B各等位基因位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关联基因,并进一步分析该基因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关系,特应用病例一对照分析方法,采用PCB-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技术进行HLA-DBB、-DQB1及-B等位基因分型,本研究共检测到HLA-DBB位点上15种等位基因、HLA-DQB1位点上7种等位基因以及HLA-B位点上22种等位基因;发现在患者组中DBB1*04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DBB1*04与Eales病发病呈正相关;在健康对照组HLA-B*15基因位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患者组,HLA-B*15与Eales病发病呈负相关。结果表明:获得HLA-DBB、-DQB1及-B等位基因在中国北方汉族正常人群和Eales病患者中的频率分布的初步特征;DBB1*04可能是Eales病的易感基因;HLA-B*15可能是Eales病的保护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7.
杨德明  郭盛 《科学之友》2009,(12):28-29
“懒骨头”、“懒肉”、“懒鬼”,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懒惰的人。我们大部分人认为,懒惰是一种后天的行为,也就是说是人在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在后天才形成了懒惰,所以根本就是人自己不想去做什么,或者怕自己做不好,不敢去做才造成一种懒惰的心理。但是,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懒惰似乎已经编入了你的基因中。正是这种基因,导致你对运动提不起兴趣,尽管你花了很多钱成为健身馆会员,尽管医生对你最近的体检结果提出了加强锻炼的建议,尽管你在前一刻刚下决心要坚持锻炼……你还会寻找种种借口逃避运动。  相似文献   
118.
夏珂 《大自然》2009,(5):18-20
植物在生命的征程中各显神通,以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应对不同的环境,只有在纷扰而复杂的环境中高效地利用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资源,才能很好地生存。适应环境的幸运儿们各有各的绝招,在演化中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使它们的基因性状一代又一代地保持下去。而在漫长的演化链条中,对其中每一份子来说,生命的过程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一株高寒冰缘植物内生适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xtremaustralis PF的研究,发现该菌中同时存在TPS/TPP,TreY/TreZ和neS三种海藻糖合成途径,其中TreS途径的合成酶活性最高.对该菌的海藻糖合成酶TreS的基因进行克隆,得到一个新的TreS基因PFTreS,该基因与已报道的细菌TreS基因在核酸序列上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最高达80.2%).根据基因序列预测的PFTreS氨基酸序列具有TreS酶的催化功能保守区,与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Pf-5的TreS有很高的同源性.这些结果表明了Pseudomonas extremaustralis中海藻糖的合成特性,为进一步揭示海藻糖的合成与Pseudomonas extremaustralis PF的低温响应机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黄河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 b),首次报道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FJ904648) ,并与鮈属中其他6个物种的Cyt b 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马口鱼属的马口鱼和鯝属的云南鯝作为外群构建了ML和NJ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黄河鮈与犬首鮈具有较低的遗传距离(6.30%),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黄河鮈与犬首鮈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