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95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41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0篇 |
丛书文集 | 150篇 |
教育与普及 | 106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77篇 |
现状及发展 | 43篇 |
综合类 | 4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217篇 |
2011年 | 233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311篇 |
2002年 | 278篇 |
2001年 | 285篇 |
2000年 | 271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水体重金属铜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生长和免疫的毒性作用,分别将草鱼在不同质量浓度的Cu~(2+)溶液中暴露30、60和90 d,检测了草鱼的均重和增重率的变化,以及草鱼肾脏中6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质量浓度Cu~(2+)暴露均使草鱼在30、60和90 d后的均体质和增体质率下降;0.40和0.60 mg·L~(-1)质量浓度Cu~(2+)暴露60和90 d后,IL-1β,CCL4和TNF-α基因在草鱼肾脏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IFN-γ和IgM基因在草鱼肾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Cu~(2+)暴露30、60和90 d后,草鱼肾脏中MT基因表达量均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在Cu~(2+)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达到最大值.综上,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Cu~(2+)暴露阻碍了草鱼的生长,引起了草鱼肾脏细胞的炎症反应,降低了草鱼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然选择保留对生物有利的基因,淘汰有害的基因,但这种选择只对幼年个体起作用.如果这种基因表达的时间比较晚,或在个体完成繁殖任务之后才表达,即使这种基因对该种生物有害,自然选择也不能够淘汰这种有害基因.可见自然选择在淘汰有害基因和保留有利基因等方面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正在探讨新绿色革命的突破口,企图在现有良好株型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其中构建C4水稻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述了转C4基因水稻的工作意义、技术途径、生理特点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中国培育高光效超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14)
人类首次获得太阳系边缘信息2007年8月30日,经过30年的长途跋涉,"旅行者2号"飞船在离地球85AU处对终止激波进行了就地直接观测,这是人类史上首次传回太阳系边缘信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avli天体物理与空间研究所J.D.Richardson、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TCR Vα克隆性增殖T细胞特点.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9个TCR Vα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克隆性增殖T细胞PCR产物进行CDR3区序列分析.结果: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Vα12和Vα19亚家族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序列分析显示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Vα12(1例)和Vα19(2例)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FCALSDRNTGGF,YICAVSHSGGGA和VYICAVNYGGS已被GenBank收录(EU285264、EU379941和EU429520).结论:在慢性苯中毒病人中发现3个新的TCR Vα亚家族重排序列,外周血T细胞出现的TCR Vα12和Vα19克隆性增殖T细胞可能是机体接触苯后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被称作小麦"癌症",不仅严重危害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会导致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真菌毒素的严重污染,而挖掘应用抗赤霉病基因培育抗病小麦品种是抵御病原菌侵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组装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参考基因组、BAC文库等,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克隆了一个主效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该基因编码一个具有广谱催化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通过去环氧化机制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起到解毒作用。令人惊奇的是,在植物界没有发现Fhb7的同源基因,但多个证据表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早期可能与Epichlo?属的内生真菌形成共生体,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Epichlo?Fhb7的DNA序列整合到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从而进化出抗镰刀菌属病原菌侵染的功能。Fhb7基因导入小麦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不会造成产量的明显损失,同时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广谱抗性,因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8.
生物遗传的“圣经”——基因理论 经典遗传学的创始人当推孟德尔。1865年,他在布鲁诺自然科学会上发表了关于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成果,翌年出版了题为《植物杂交研究》的论文。他首先提出了基因的概念,创立了基因自由分离规律和自由组织规律。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