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综合类   1231篇
自然研究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臭椿——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臭椿树的分布及生态学特性,就臭椿树的栽培技术和利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臭椿应为太原市绿化中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134.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语言作为工具,人们将无法交流和相互理解;与此相对应,文化也通过语言来体现,各种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透过中英植物类词语,可看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语言对其文化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5.
自从引入分子系统学的观点和技术手段以来,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在属一级水平上的撤销、合并、转置、扩增等修订与再修订工作多次发生。众多物种的系统位置变迁、学名的更替变换对我国科研人员在国产苦苣苔科植物研究、成果发表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和困扰。为协助不同学科方向的学者更好地理解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系统修订与变更前后的过渡关系,同时解决苦苣苔科分类系统发生的变化导致出现的大量相关拉丁学名和中文名错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自2011年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新系统构建以来,中文科技论文中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称(包括学名和中文名,主要是学名)更替上出现的混淆问题,并据此展开分析。从学科和时间的角度看,2012—2017年,中文科技文献中修订前的属名仍然大量出现,以唇柱苣苔属为首,出现在园林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化学、中药学等学科之中,但随着新分类系统逐渐被接受,旧学名出现的频度开始出现下降。进一步统一修订后的我国苦苣苔科植物学名和中文名,对于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充分发展与应用,其中数字动画技术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园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展示大量的中药材及中药植物的视觉信息,通过对药用植物园视觉元素的分析、分类和加工处理,选取部分植物采用现代手绘技术进行手绘并制成数字动画来表现,挖掘数字动画的视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研究数字动画在视觉元素表达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为确定植物共植对低浓度含铀废水修复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数种植物共植体系,并以之开展了低浓度含铀废水修复实验,研究了水体中铀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铀质量浓度对植物共植体系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单一植物修复体系相比,合果芋-豆瓣绿、白鹤芋-豆瓣绿共植修复体系对废水中铀的去除率提高了4.7%、6%和4.5%、5.7%,合果芋的转运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富集量分别提高132.20%、63.89%、63.89%,豆瓣绿分别提高6%、37.27%、37.27%,白鹤芋分别提高127.69%、108.24%、108.24%,豆瓣绿分别提高3.39%、39.20%、39.20%。不同铀质量浓度废水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植物修复体系相比,优势植物共植对低浓度含铀废水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植物共植体系中植物间的互促作用可能通过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和植物对铀的富集性能,从而促进了植物对铀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8.
地宝兰属(Geodorum G.Jacks.)植物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树兰族(Trib.Epidendreae)美冠兰亚族(Subtrib.Eulophiinae)地生兰类群,全属约1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地宝兰属植物有5种,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台湾、四川和云南等地有分布记录。本文结合近几十年来地宝兰属植物的研究动态,阐述该属植物的资源概况、濒危原因、保护现状、细胞学、繁殖技术、菌根真菌、传粉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议,以期为制定地宝兰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和实施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为探讨极危植物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贵州地宝兰成年盆栽植株为材料,通过人工遮阴的方法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8%、20%、45%和100%自然光照),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光合-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20%、45%和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8%光照强度下的Pn呈“单峰”型曲线,20%光照强度下的日均Pn值最高,为(1.922±0.453) μmol·m-2·s-1;(2)贵州地宝兰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在20%光照强度下最高,在此光照强度下的光合能力最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在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遭受了严重的光抑制;(4)叶片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Car/Chl (a+b)呈相反趋势;(5) 2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株高、基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最大,8%光照强度下次之,100%光照强度下最低。研究表明,贵州地宝兰对不同光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20%光照强度最适宜其生长;在迁地保护中,可选择相对开阔且具有一定遮阴效果的环境进行苗木种植;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灌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贵州地宝兰的生长速度,促进其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0.
为进一步丰富湘西地区军事本草资源数据库,更好地开发利用军事应用目的的本草资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方法对该区军事本草有毒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有毒植物共67科136属203种,生活习性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生境以林中为主;分布格局上,有毒植物垂直分布数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水平分布丰富度湘西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地理成分从科级到属级再到种级的分化逐步变大,其中科级水平以世界分布居多,属级水平以北温带分布居多,种级水平以东亚成分(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占优势;有毒植物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毒性以小毒为主,毒理作用以神经系统毒、黏膜刺激性毒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