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探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部(>3.5 kmn)低孔渗背景中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因素.以岩心与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及压汞分析、X射线衍射、碳氧周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渐新统花港组砂岩低孔渗储层及优质储层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压实作用是本区深层低孔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合铁方解石及伊利石等胶结物的发育导致储层质量变差.而深部花港组优质储层发育受控于有利沉积相带和异常高压,导致后期储层压实作用较弱;绿泥石矿物的大量发育阻止了硅质胶结作用的发生;成岩阶段有机酸、大气淡水及热液等造成的溶蚀作用共同形成了深部优质储层.西湖凹陷深部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是基础,成岩是关键,超压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E1f)碎屑岩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至晚成岩B期.通过成岩阶段的划分、砂体微相展布和砂体厚度、埋藏深度以及成岩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高邮凹陷阜宁组砂岩可以划分为七种成岩相: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溶解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不稳定碎屑组分溶解成岩相、石英长石加大成岩相、较强胶结弱溶解成岩相和粘土杂基支撑的成岩相.其中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碳酸盐溶解胶结成岩相和不稳定碎屑组分溶解成岩相是阜宁组砂岩原生与次生孔隙发育,储集条件较好的相区.因此,编制阜宁组各亚段不同成岩相的分区图,对于在高邮凹陷中埋藏较深的区域寻找和预测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区带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 ,对白音查干凹陷西部地区南部斜坡带白垩系进行了地层单元的划分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与演化特征 ,建立了斜坡带层序地层充填模式。以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达尔其地区为例 ,进行了层序地层、沉积微相与地层含油性的分析 ,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本区地层含油性受主要层序地层界面与沉积微相带的双重控制。建立了本区斜坡带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式 ,为下一步地质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4.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长昌凹陷的3条典型地震测线进行平衡复原,揭示长昌凹陷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通过对凹陷内次级古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类型的识别,综合分析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构建研究区沉积层序综合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昌凹陷的构造格局依次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转换期和新近纪坳陷期3个发展阶段,由此产生了3个具有不同古构造格架背景的盆地原型相互叠加。在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主要发育上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陡坡断阶带层序样式,而裂陷Ⅲ幕发育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缓坡断阶带层序样式,在裂后热沉降阶段主要发育断裂型挠曲带层序样式以及少量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则发育简单挠曲带层序样式。与断坡带和挠曲带相关的大型低位三角洲、低位扇以及下切谷充填是长昌凹陷构造岩性或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5.
电压暂降是一种重要的电能质量扰动问题,其主要参数包括暂降的起止时刻及暂降幅值.本文用改进S变换对电压暂降信号进行分析,用基频幅值-时间差分曲线定位暂降的起止时刻,通过调节改进S变换高斯窗函数的两个因子使定位更加准确,并给出了调节准则和参数优化范围.通过找到基频幅值曲线的最小值点,对该点前后各半个基波周期的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求得暂降幅值.仿真表明:本文的方法使定位及幅值计算都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46.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断陷湖盆,具有十分可观的资源储量。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储层预测,辅助勘探方案的制订,通过黄河口地区丰富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以及钻测井等资料,全面分析了渤海湾盆地黄河口西洼东营组沉积层序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间的作用关系,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研究区东营组可划分为3套三级层序,其中SQ3和SQ2进一步划分为湖扩域和高位域。层序内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相四种沉积体系,从SQ3至SQ1呈明显的继承性发育特征。沉积层序演化过程主要受到了古地貌和基准面变化的控制,其中坡折带作为古地貌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态和规模成为控制层序和沉积体系的首要因素;其不仅为沉积物供给提供保障,而且成为沉积物的搬运和卸载有利场所;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基准面变化,它通过影响A/S的大小,控制沉积物的储存状态,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组合,最终在两种因素的耦合下形成了黄河口西洼复杂的层序、沉积模式。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以断失现象出现,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部砂质滩坝大面积发育,而在南部斜坡带不整合特征以地层超覆为主,并形成持续发育、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未来勘探目标可设定为分布在滨浅湖砂质滩坝中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47.
为了详细研究断裂-盖层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气垂向输导的影响,利用盖层断接厚度即盖层厚度与油源断裂断距之差对南堡1-5区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得到本地区在中浅层油气系统中的油源断裂分为2类,分别为仅沟通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的断裂和沟通沙三段与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的断裂,断接厚度决定了盖层上、下储层中油气的富集程度,当断接厚度大于130~160 m时,油气不能穿越盖层在下部东一段富集,而当断接厚度小于130 ~ 160 m时,油气大部分穿越盖层继续向上运移在馆陶组上段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8.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和包裹体测温,采用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反演的方法,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属低孔特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差异是低渗透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沉积作用形成的储层物质组成、粒度、分选不同,导致储层原始物性发生分异;成岩作用是低渗透形成的关键,成岩早期的快速压实、成岩中后期胶结物充填以及缺少有效的增孔和保孔机制最终导致低渗储层的形成;运用地质历史时期物性反演的方法建立储层物性演化史,能定量重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9.
我国致密油储集层具有岩性复杂、类型多样、预测难度较大等特点。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下段储集层岩性以泥质云岩为主,其孔隙分布在1%~10%,大部分分布在4%左右,渗透率小于1 m D,可形成以泥质云岩为储集层的致密油藏。研究区目的层属于浅湖相沉积环境,其地质特征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即油页岩与泥质云岩紧密接触且为互层。通过全区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并在沈352取心井岩性、物性与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储集层孔隙度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并利用地震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进行储层分布预测。研究表明泥质云岩碳酸盐岩含量高,岩石脆性好易于溶蚀,可做良好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以微观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并且在"三明治"结构下,微观溶蚀孔主要发育在泥质云岩与油页岩紧密接触层段。储层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致密储层厚度平面分布较为稳定,储集层累计厚度在20~100 m之间,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为全区发育较好区域,其储层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0.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综合利用试油、测井、黏土矿物转化等信息分析地层压实特征和异常高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流动压实模型对压力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营尔凹陷纵向上可划分出常压带(<2.5 km)、浅层超压带(2.5~3.2 km)、压力过渡带(3.2~3.6 km)和深层超压带(>3.6 km)共4个压力带,平面上以长沙岭为界具有南强北弱的超压特征;超压带普遍具有欠压实特征,晚期的快速沉降所导致的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超压的最主要原因,黏土矿物转化对超压带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受有机质低丰度(w(TOC)<1.5%)的限制,生烃作用对超压的直接贡献较小;通过对比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的联合模型模拟的孔隙压力和孔隙演化史更加合理,说明不均衡压实和化学成岩的共同作用是形成营尔凹陷现今超压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