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12篇 |
教育与普及 | 11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445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91.
污灌条件下土壤水渗透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污水灌溉区和清水灌溉区不同点及深度上取样分析,测定土壤在污灌前后的土壤含水率、有效孔晾率和非饱和导水率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在污染后其水分渗透特征发生变化,土壤含水率增高,有效孔隙率和非饱和导水率下降.土壤表观含水率变化由其渗透特征参数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492.
鲁北盐渍土区棉花微咸水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棉利用含盐量3.8g/L浅层地下微咸水及1.2g/L深井水进行膜下滴灌、无膜滴灌、覆膜畦灌及无灌溉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2g/L膜下滴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为3.8g/L膜下滴灌,相差22%;两种灌溉水的无膜滴灌及覆膜畦灌4个处理的皮棉产量基本持平,无灌溉产量最低。3.8g/L微碱水灌溉条件下,膜下滴灌比覆膜畦灌增产38.6%,比无膜滴灌增产40.1%,比无灌溉增产92.5%。滴灌比覆膜畦灌省水60%左右,滴头的湿润半径能达到20cm左右,湿润深度能达到60cm左右;试验期间0-6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低于0.2%,不会对棉花生长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493.
黄土高原西北部西兰花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集雨补灌对西兰花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西兰花生育期耗水量较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少,高产水平的耗水量约230mm,集雨水补灌的灌水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在灌溉方式上,滴灌比沟灌更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加西兰花的株高、冠幅、花球重、单株茎叶重和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在同一灌水方式内,不同灌水量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株高、冠幅、花球重和单株茎叶重也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4.
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和灌区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阐述了节水灌溉主要应从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及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制定综合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单方水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495.
496.
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机深松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机具深松机构的设计和强度校核,实验表明使用该机具实施深松技术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符合农艺要求,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97.
建立了水管理体系的评价系统 ,以水管理形态和水利用形态作为反映水管理特征的两个坐标 ,将水管理形态分为统制型、自治型、契约型、信托型等 ;将水利用形态归纳为共同型、协同型、独自型、独占型等 ;设定了水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 ,即公平性、用水自由度、需要对应性和效率性等 .运用结果表明 ,这一评价系统能有效地抽象出水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 ,简洁明了地对水管理体系进行定性评价 . 相似文献
498.
甘蔗栽培技术历经上千年的演变,经过大量探索、研究和创新,在各个时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栽培模式,推动了我国甘蔗产业的发展,但仍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国甘蔗栽培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关键词,在多个知名数据库检索1950-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20多年的研究成果,针对甘蔗栽培技术中养分、水分、虫害、病害和草害5项内容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技术优劣及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甘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