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9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75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岸带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尕海、纳木错和羊卓雍错3个湖区的典型湖泊湖岸带采集表层沉积物,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分析营养元素间的原子比.结果显示:7处湖岸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9~46.84g/kg之间,其中尕海糊区的果茫滩最高;总氮含量介于0.26~10.84g/kg之间,尕海最高;总磷含量介于0.05~0.38g/kg之间,尕海最高;纳木错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均为最低.湖岸带表层沉积物C/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在尕海湖区,分别是尕海湖区果芒滩的19.04和尕海湖区尕海的2.85,其他两个湖区的值均在5~10之间;C/P均大于60;N/P值介于8.75~63.17之间;纳木错湖区的N/P和C/P均低于另外两个湖区.可以认为:磷是3个湖区潜在的营养限制因子;尕海存在外源氮输入;果芒滩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生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碎屑混合物,纳木错湖区和羊卓雍错湖区则为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屑混合物.  相似文献   
152.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河段古洪水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河段古洪水平流沉积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其野外沉积除具备一般的特征外,还常表现为细颗粒物充填巨砾的特殊堆积形态;其粒度特征表现为分选性较好,分选系数在1.2以下,以砂质、粉砂质颗粒为主,中值粒径在3~4之间等,且与谷坡沉积物、滩地泛滥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重矿物组合特征与沉积类型及沉积物的搬运条件等相关;通过孢粉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域在大约距今3 000 a的气候条件与近现代气候条件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为研究河段古洪水分析计算,以及藏木水电站的设计洪水确定提供了基础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53.
取200例新鲜血性胸、腹水5~10mL倒入试管中,离心15~30min后吸弃上清液,分三段取沉淀物:①上清液与沉淀物之间的灰白色部分,②沉淀物中间部分,③沉淀物底部细胞;分别制片稍干后放入95%的乙醇固定液固定30min,HE染色.采用10×40倍显微镜涂片找异常细胞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上清液与沉淀物之间灰白色部分的细胞涂片见较多量癌肿细胞,癌肿细胞的占总病例43%,远大于其它二段沉淀物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分段取沉淀物法简便、有效,可提高血性胸、腹水癌肿细胞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4.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155.
在分析长江新济洲汊道段河床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试验对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结合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整治原则,认为长江新济洲汊道段的整治采用中汊封堵方案,虽然对新生洲、新济洲左右汊分流条件稍有影响,但有利于新济洲河段向稳定的双分汊河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6.
对海南岛北部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发现,东寨港、清澜港和新盈港沉积物表层中的Cu、As、Zn、Ni、Cr元素含量均高于海南土壤背景值.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重金属元素Cr、Cu、Ni、Zn相互问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反映这些重金属元素有相同或相似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明河流植物群落下的底泥中碳氮磷和重金属的积累机制。【方法】在淮河上游地区索河流域不同生境类型(浅滩区和浅水区)下分别选取3处当地优势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单优势群落,采集植物群落下和对照(植物盖度<5%)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和≥20~30 cm(下层)处的底泥,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植物群落下3个层次的底泥中OC(有机碳)、TN(全氮)、TP(全磷)、As、Cd、Co、Cr、Cu、Hg、Ni、Pb和Zn是否有显著富集效应,计算底泥中各元素的相对富集指数E(relative enrichment index, E),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分析相对富集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扁秆藨草和黑三棱群落下的底泥中OC、TN、As、Cd、Cr、Hg、Ni、Pb和Zn有显著富集作用,且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表层底泥。整体上,植物群落下0~30 cm深的底泥中OC、TN和各重金属的E值主要受到各元素在底泥中本底值的影响,其次为植物种类,再次为生境类型,而底泥质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在污染河流中种植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种可以使河流中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定向转移到植物群落下的底泥中,尤其是表层底泥中。这其中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植物对水体中颗粒物和营养物质的拦截,以及植物枯落物和死亡根系的分解及矿化。扁秆藨草可能对Cd、Cr、Hg、Pb和Zn有吸收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58.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相似文献   
159.
 研究流动单元,对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非常重要。针对流动单元间渗流屏障的分布不够重视、过多地强调了流动单元在垂向上的分层性、评价参数选取不合理等,以埕岛油田主体南区12块、20块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综合地质、测井、开发等资料,选取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砂体厚度、净毛比等反映储层渗流特征的多个评价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在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和渗流屏障识别的基础上,使用聚类和判别等数学方法,将该区开发小层内部的储层划分为极好、好、中等、差4类流动单元。通过与生产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主力油层的分布与极好型流动单元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小层内部的流动单元的研究能够为更准确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对埕岛油田的生产开发部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0.
黄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16):330-338
基于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建立和验证了兴化湾海域大小嵌套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与实测结果在水动力泥沙方面吻合,验证结果良好。以兴化湾港口规划工程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分析相关工程实施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规划工程实施后,湾内流速局部有所调整;但变化范围和幅度均相对有限。采用断面潮量计算方法,得出工程前后湾内纳潮量中潮期间减小15%,大潮期间则为13. 1%; 1个月后,湾内水体交换率均在40%以上,与天然条件相比,交换率减小了6. 8%;工程后湾内含沙量仍保持了较低的状态;同时受近岸区滩涂围垦影响,使浅海区再悬浮泥沙来源减少,导致南侧海域含沙量有所降低。研究成果为兴化湾海域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