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24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59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推力轴承油膜刚度二维热弹流动力润滑计算有限单元法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油膜温度沿油膜厚度方向的变化,进行了轴瓦的热传导计算,首次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推力轴承的三维热弹流动力润滑计算,并提出了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有很高的精度,比过去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32.
扇形喷嘴是轧辊冷却系统中的核心元件,但目前对扇形喷嘴的射流速度和流量分布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在对轧辊冷却用喷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喷口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成熟的圆形湍流自由射流理论分析确定了射流边界和射流流量分布计算模型。以GYQ 1981B1型扇形喷嘴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利用自行设计的扇形喷嘴实验台对该喷嘴各项射流指标进行了试验测试,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
The optimization of 2D expansion lines and key parameters of three-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s was carried out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 of Mach 6.5 and a flight altitude of 25 km for an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 of the afterbody/nozzle of a hypersonic vehicle.First,the cubic B-spline method was applied to parameterize the expansion lines of the upper expansion ramp.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the 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 method.The local mesh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improv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 afterbody/nozzle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optimized expansion lines.The influence rules incorporated certain key design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lift and thrust performance of the configuration,such as the ratio of the lengths of the lower expansion ramp to the afterbody (l/L),the dip angle of the lower expansion ramp ω,and the ratio of exit height to the length of afterbody (H/L).Under these conditions,we found that the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 has optimal performance when l/L=1/6,H/L=0.35 and =10°.We also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a side-board promotes lift and thrust performance,and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leakage of high pressure gas.  相似文献   
34.
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推力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脉冲爆震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进行了定量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混气余气系数、起爆频率和爆震频率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推力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推力的测定以验证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掌握脉冲爆震发动机推力测试的方法.研究表明,推力测试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5.
参考国外喷口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喷口射流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原公式进行了推导和修正;并用实验求出了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验证了新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6.
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阐述喷管采样系统和讨论如何构造列车运行安全检测装置,并计算喷嘴尺寸和在管内超临界流动的空气流量,最后给出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37.
单桨船螺旋桨安装位置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船模螺旋桨在3个不同安装位置的自航试验,探讨了螺旋桨位置对推进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螺旋奖位置,有利于提高舵的整流作用,改善船后伴流分布,减小推力减额,从而提高推进效率,达到船舶节能的目的,作为一个典型试验的结果,在0.1D(D为螺旋桨直径)范围内移动螺旋桨,在航速上可获得3%-5%的增量,因此,在船舶设计中有必要重视螺旋桨安装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8.
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阐述了撕裂断层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标志。撕裂断层断面近直立,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波组错断、同相轴紊乱等特征;在水平时间切片上,表现为同相轴扭曲、宽窄和产状变化等特征;在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隔夹层的频繁出现以及锯齿化程度的增强。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区三叠系具有一定规模的撕裂断层8条,延伸长度3~7km。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撕裂断层既可形成有效的运聚通道,又能够起遮挡作用而形成圈闭,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通过在某型175F风冷柴油机上加装惯性增压管、改进冷却系统等措施,同时采用热电偶测量喷油嘴温度场的方法,对风冷柴油机喷油嘴热负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这些措施能降低喷油嘴热负荷;特别是同时加装惯性增压管和改进冷却系统,在115%负荷工况下喷油嘴高温区温度降低了29℃,其温度梯度、圆周温差也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40.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作者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的关键部位,对断错山脊、洪积扇、河流阶地、边坡脊、断层陡坎、河道锴断、冲沟侧缘壁位错、小路位错、公路位错、公路拱曲、构造裂缝、断层偏转、擦痕、挤压脊、坡中槽等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和断裂带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灌断裂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沿北东东向延伸,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倾角介于30°~40°之间.其中北川-映秀断裂带的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190 km,属于单侧多点破裂型,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1.60~6.00 m,水平位错为0.20~6.50 m;彭灌断裂的地表破裂出露于彭州磁蜂场-绵竹汉旺之间,长度为30~40 km,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0.39~2.00 m之间,水平位错为0.20~0.70 m.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行走滑运动分量,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根据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地貌的年龄测定资料,作者认为该区单条断裂的强震复发间隔在1~3ka.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动力模型图,并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的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向东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