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0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9篇 |
丛书文集 | 39篇 |
教育与普及 | 1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5篇 |
现状及发展 | 13篇 |
综合类 | 1953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192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苏瑞莹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83-87,96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作的"三个倡导"的表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坚持以"三个倡导"为引领,大力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仅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课题,更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22.
王贺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6):103-106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以媒体宣传为引导,营造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二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培养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三要以融入渗透为路径,筑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四要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夯实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兴国之魂”,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把泸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掘泸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通过理论建设、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等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4.
李志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5):133-135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通识课程的典型代表,已经实施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研究,总结其对我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程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按使用时焊点(PAD)排列方式的不同,CMC)S I/O库可分为两大类:直排式(inline)和交错式(staggered).以双向输入/输出单元为例详细介绍了一般CMOS I/O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设计分析.其主要电路组成部分包括输出电平转换,输入/输出驱动以及静电保护,在工作频率要求较高时还应设计电源噪声抑制模块.电路设计配合一定工艺的spice模型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判断设计正确与否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6.
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培育途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并从管理、人力、文化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试论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166-168
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就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8.
依据发文量和被引量两个计量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007年的核心著者进行了测评,评出23位核心著者。这些著者全部来自高校,其中很多是学界的名家。指出,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著者群,是《学报》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9.
陈嘉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5):193-194
分析了南水北调4m直径PCCP管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0.
全息学时代下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人机交互性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机交互演化过程的回顾,对当前信息技术外部动力下意识形态的转变进行分析.阐述人机交互内部的属性特征,探讨信息技术的体验模式、数据有效的认知方式及人机交互界面这三个交互性的构成元素.于此同时,面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需求,交互性取向已经开始走向系统的整合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