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964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嘴唇里的阳光》包含多重隐喻,陈染的真正主旨是拒绝既定规则,建构“另一种规则”,“另一种规则”的建构必须以拒绝所谓的既定“规则”为前提.  相似文献   
882.
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上电视故我在"、"我快乐故我在",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没有理性的光芒,无法解决人们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只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数学文化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了理性的光芒。"我思故我在",研究数学文化离不开研究数学史。在世界数学史上,希帕蒂娅(Hypatia)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杰出女性,读希帕蒂娅,看到的是人类对理性文化的不懈精神追求。今天我们研究数学文化,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在女子学院,培养女性理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883.
伊丽莎白和白流苏在婚恋问题上抗争的不同方式,不管出于情感还是理智,都是其内心顺从姿态的一种表现。而女性经济地位的薄弱或者虚无所造成的社会地位低下,正是她们对生活顺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84.
女性已经成为消费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她们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深入地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女性消费心理上的特点和消费心理上的新动向提出面向女性消费者心理的策略,对于整个销售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5.
分析了各年龄段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思想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有效地促进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6.
被誉为同情女性的经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处处呈现出男权传统的性别化规约。出生下层的女性身体的发展路线其实由两种力量趋动:其一是一种病态的下层女子对青年知识男性肉体的疯狂渴望;其二是这种肉欲的渴望又附着了上层贵妇人对浪漫爱情的虚拟想象。充斥着传统性相观念的男性隐含作者,不自觉地以一个女性叙述人、引诱者的名义,敷设了一个维护既定性别秩序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887.
曹丕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其现存的40余首诗歌中,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根据其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又可具体分为思妇、弃妇、寡妇和佳人四类。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曹丕发妇人语,代女性言,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88.
《少年天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理性重新审视清初十几年间历史的风云变幻。作品通过皇室与民间两条叙事线索表现出由清初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个人与历史的悲剧。同时作者又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女性视角描写了几住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关怀、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889.
由于女职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女职工管理,是图书馆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图书馆管理者如何调动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0.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