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3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85篇
系统科学   402篇
丛书文集   82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482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山城市防灾的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唐山市区曾发生过的地质灾害及其相关的活动构造、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和地貌条件,从城市建设和安全的角度进行唐山市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液压柱塞泵松靴故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轴向柱塞泵壳体振动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了再处理,有效地诊断出了泵的松靴故障,为液压泵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用滑移线法分析了土堤下软弱土层的极限荷载,并以设计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分析结果和通过算例提出了加劲和非加劲土提极限高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压,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提出了一种应用双端信息自同步校正的故障测距法,该算法采用长线模型,计及了线路分布电容的影响,能够实时修正输电线路两端采样的相角差,从而避免了由于两端采样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测距误差,经过大量的数字仿真试验,其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区调工作成果,把龙门山南段金台山飞来峰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并认为金台山飞来峰是一个“多层楼式”的几何结构样式。是龙门山南段逆冲推覆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机制是重力滑动和后推挤压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对线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单相接地故障对线路线损影响的简便分析方法,并就接地故障对线损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通常的方法实现测控数据的网络传输,编程复杂,难度大,DataSocket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DataSocket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给出了用DataSocket技术实现分布式故障录波系统信息传输的具体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分布式故障录波系统的信息开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20年来,国内外的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机械故障诊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已经建立的建筑空调系统仿真器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温度、湿度、流量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根据系统正常的历史运行数据建立数理统计模型,通过传感器实际测量数据与正常数据阵在故障子空间投影的比较,对传感器的故障进行检测.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诊断出固定偏差和漂移故障,为进一步研究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It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that the Tertiar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n the Gaoligong range in west Yunnan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right-lateral shear, resulting from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Indian relative to Eurasia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aoligong range, however, we have recently found many pieces of evidence of left-lateral shear deformation, featuring a 10 km wide shear zone cutting through all tectonic elements of the range in N-S direction, which possibly occurred in late Tertiary time, and postdated the right-lateral shear. This is a significant discovery for rev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tiary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the Gaoligong rang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the Eurasian conti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