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8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Preservation of black carbon in the shelf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ncentrations and carbon isotopic(14C,13C) compositions of black carbon(BC) were measured for three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BC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0.02 to 0.14 mg/g(dry weight) ,and accounted for 5% to 26% of the sedimentary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pool. Among the three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at each site,sedimen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had relatively high BC contents compared with the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jiang River dischar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livery of BC to the coastal region. Radiocarbon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ges of BC are in the range of 6910 to 12250 years old B.P.(before present) ,that is in general,3700 to 9000 years older than the 14C ages of TOC in the sediments. These variable radiocarbon ages suggest that the BC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was derived from the products of both biomass fire and fossil fuel combustion,as well as from ancient rock weathering. Based on an isotopic mass balance model,we calculated that fossil fuel combustion contributed most(60%―80%) of the BC preserved in these sediments and varied with depth and locations. The deposition and burial of this "slow-cycling" BC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ool of carbon sink and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carbon cycling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72.
环内伶仃洋河口湾湿地动态变化(1988-2004)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和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方法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分析了近20 a的变化。通过精度分析,4个时相的分类精度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达到较高分类精度。研究表明,1988-2004年间,几类典型湿地(河流、水库、鱼塘、滩涂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12265.68 hm2,由1988年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整个面积的43.35%下降至2004年的39.98%。有91.92%的滩涂转为其他用地,其中39.18%(1760.49 hm2)转为鱼塘,19.45%(873.81 hm2)转为农田,16.53%(742.77 hm2)转为河流,5.14%(230.94 hm2)转为红树林。有80.43%的鱼塘转为其他用地,其中25.67%转为建设用地,22.83%转为城市用地,21.26%转为林地。有62.21%的红树林专为其他用地,其中26.03%(123.12 hm2)转为鱼塘,14.92%(70.56 hm2)转为建设用地,9.46%(44.73 hm2)转为农田。  相似文献   
173.
长江口盐沼分级潮沟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2007年沿潮沟级别梯度在九段沙盐沼湿地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四季调查.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与甲壳类,优势物种为谭氏泥蟹、圆锯齿吻沙蚕与背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级别潮沟间没有明显差异.优势物种圆锯齿吻沙蚕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夏季最高,而春、秋季较低.一级潮沟中大型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级别潮沟,尤其以谭氏泥蟹在一级潮沟中数量最多.研究结果暗示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恢复应考虑潮沟生境的异质性,尤其需注意维持低级别潮沟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4.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175.
基于灌河口2007年5月的潮位、潮流实测数据,对灌河口的潮汐和潮流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首先对潮流、潮位实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探讨灌河口M2分潮及其倍潮波的沿程分布特征,再通过潮位-流速关系图研究M4、M6及M8分潮对潮汐变形的影响,最后利用理论判断法则对灌河口潮汐不对称进行判别。结果表明,灌河口的潮波兼具驻波和行进波的特征,灌河口潮汐不对称主要受M4分潮的影响,呈涨潮主导型。河口口门内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在最低(高)潮位与中潮位之间时刻。M4分潮导致最大涨(落)潮流速增大(减小),最大涨(落)潮流速与最低(高)潮位之间的相位差增大。M6与M8分潮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76.
以江苏南通为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其所处区域主要城市的可达性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由于南通邻近上海、苏南等核心区域,加之近年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较大改善,其区域可达性显著提高.随着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以及未来沪通公路、铁路过江通道的建立,南通在长三角的区域可迭性将进一步增强,河口港城市的区域经济辐射效应将因此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77.
在对长江口崇明、长兴、横沙和九段沙四个冲积岛屿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基础上,记录报道苔藓植物16科28属50种.崇明岛种类最为丰富,有15科24属42种;长兴岛、横沙岛次之,分别有5科10属18种和6科11属17种;九段沙最少,仅有3科4属4种.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诸岛苔藓植物生境以土生为主,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以北温带及东亚成分占多数,其中中国特有成分4种.大部分苔藓植物为常见的随人种类,人类活动是影响长江口诸岛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江口各岛屿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岛屿形成时间、岛屿面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反映了河口沙洲环境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8.
北仑河口动力地貌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有剥蚀丘陵、残丘、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堤、沙滩、淤泥滩、红树林滩、河口沙坝、潮流沙脊、潮沟及人工地貌。北仑河口经历全新世早期侵剥蚀形成古河道,全新世中期海水浸入古河道,形成河口湾;全新世中-晚期河口湾被充填,形成湾内沙坝;全新世晚期河口湾逐渐被填满,形成现代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态势。  相似文献   
179.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研究了径流,潮汐,地形等几个重要因子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并对长江口盐度变化的一些特殊现象作了初步解释,还探讨了北支盐水倒灌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南支盐度变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0.
上游大通径流量对长江盐水入侵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二维盐度数值模型,计算区域包括大通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设计高分辨率网格,数值模拟和分析在不同大通流量等级下长江口盐水入侵形势,计算出中小潮期间长江口重要水库取水口处盐度均值为0.5‰时对应的临界大通流量。利用模型分析长江口盐度场对上游大通流量的敏感性。本文对临界大通流量的计算研究有助于提高预报长江口盐水入侵模型精度,为长江口水库避咸蓄淡提供参考;盐水入侵对流量的敏感性研究可以为改善盐水入侵情况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