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27篇 |
免费 | 257篇 |
国内免费 | 39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44篇 |
丛书文集 | 202篇 |
教育与普及 | 4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4篇 |
现状及发展 | 50篇 |
综合类 | 80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226篇 |
2014年 | 328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403篇 |
2011年 | 387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358篇 |
2008年 | 318篇 |
2007年 | 449篇 |
2006年 | 440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34篇 |
2003年 | 354篇 |
2002年 | 340篇 |
2001年 | 325篇 |
2000年 | 261篇 |
1999年 | 240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239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91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162篇 |
1991年 | 126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杨必成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0(6):1081-1085
应用权系数方法及Hadamard不等式, 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最佳常数因子的半离散Hilbert-型不等式, 它联系着一个含对数的核, 并考虑了其较精确的多参数推广形式及其等价式. 相似文献
82.
为了提高CO2热泵的传热性能,基于Fluent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流量下,扭距为100 mm及无扭曲状态下的水平椭圆管管内超临界CO2冷却换热特性及二次流的变化规律,并针对竖直椭圆管引入局部换热系数和压降,研究了长短轴比b/a及扭距对扭曲管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流量下扭曲椭圆管内浮升力明显大于椭圆管扭曲结构所产生的浮升力,对于低质量流量G<200 kg/(m2·s2)下的超临界CO2流体,椭圆管具有更大强度的浮升力所造成的二次流,强化传热更明显;对于高质量流量G>200 kg/(m2·s2)下的超临界CO2流体时,扭曲椭圆管具有更大强度自身结构所产生的周期性二次流来强化传热;管内的传热系数及压降随着扭曲程度及压扁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为扭曲椭圆管在CO2热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3.
阿尔法磁谱仪是国际空间站上进行大型物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包含6组精密探测仪和650个微电子处理器,主要目的是探测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存在.本文主要对阿尔法磁谱仪电子设备的热系统进行设计、模拟和分析,进行了热真空热平衡测试以及AMS在轨运行监控.对典型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设备的热系统能够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在轨运行的启动曲线和长时间实时监测数据表明,AMS电子设备运行正常,AMS的热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维持电子设备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工作.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利用膨胀石墨和纳米颗粒来强化相变储热系统的传热性能。在膨胀石墨基体中填充含纳米颗粒的相变材料,用焓-孔隙度法模拟材料的相变过程。针对不规则的膨胀石墨孔隙结构,用三维W-M分形函数修正膨胀石墨孔隙率波动,以研究不同的孔隙率和有效导热系数比对固态显热蓄热阶段相变材料熔融速率的影响。在液态显热蓄热阶段时探讨膨胀石墨孔隙率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相变储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分布的孔隙结构能有效地抑制纳米颗粒的自由运动从而降低了纳米颗粒的局部团聚的可能性,所以利用三维W-M分形函数修正的膨胀石墨比采用平均孔隙率能更好地模拟相变材料的熔融速率。在固态显热蓄热阶段,膨胀石墨孔隙率为0.8的相变材料熔融速率比孔隙率为0.85和0.9显著增加,另外,膨胀石墨与纳米颗粒-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比为100的熔融速率也明显比有效导热系数比为80和60的快。当相变材料处于液态显热蓄热阶段时,其在膨胀石墨孔隙中产生对流,对流传热速率随着膨胀石墨的孔隙率增大而增大,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也会提高对流传热速率。 相似文献
85.
非傅里叶导热现象的双元相滞后模型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实验观察到的多孔材料内的非傅里叶导热现象,采用双元相滞后(Dual-phaseLag)模型来描述多孔材料内的非傅里叶导热过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求解结果表明,若τT和τq取值恰当,双元相滞后模性地预测实验型可以定后观察到的非傅里叶导热现象;变化τT和τq的相对数值,介质中的非傅里叶导热将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据此,文中对非傅里叶导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指出了非傅里叶导热与传统意义上的热波并非等价。 相似文献
86.
为完善现有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控制技术,并通过合理应用抑制剂温控措施来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水泥水化绝热温升曲线,提出了一种调节绝热温升方程中延迟放热时间的模型,进而控制混凝土掺入不同抑制剂的绝热温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放热时间为0到3天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峰和内表温差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而在延迟放热时间为5到10天时,由于延迟放热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多层浇筑混凝土的热量积蓄;选用延迟放热时间为3天的浇筑混凝土,其温峰与内表温差均能达到温控目标;对于延迟放热时间为1天的浇筑混凝土,若能将入模温度降低1到2℃,也能满足温控要求;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水化热抑制剂的混凝土温升调控技术,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7.
在稳定运行压力条件下,对水基多壁碳纳米管(MWNT)悬浮液为工质的水平轴向微槽道热管换热特性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由水基MWNT替代去离子水后,热管性能得到改善,壁面平均温度明显下降;微槽道热管的蒸发换热系数最大提高80%;最大热流密度提高25%;热管总热阻下降了50%左右.运行压力对热管换热性能有明显影响,压力越小,MWNT悬浮液对换热特性的强化作用越显著.热管热阻和最大换热能力均随MWNT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当MWNT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又随之下降,最佳浓度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88.
地源热泵户型蓄冰中央空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空气源热泵户型中央空调存在COP值低、机组耗电量大,冬季融霜控制困难、室温波动大,机组无真正的能量调节,单相电机组额定制冷(制热)量太小,给用户带来不便,以及加剧了城市电网的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地源热泵户型蓄冰中央空调的解决方案,并探讨双热力膨胀阀,双蒸发器和盘管外融冰的机组结构形式,还就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面积扩大和多样化、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限制、电力部门将推行居民家庭“峰谷电价”等方面,分析了地源热泵户型蓄冰中央空调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9.
现行钢结构规范中没有工字形钢梁在上翼缘均布荷载、下翼缘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整体稳定的计算方法.采用能量法推导出这两类荷载作用下双轴对称工字形钢梁的临界承载能力计算公式,总结了荷载比例系数对临界弯矩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该理论公式进行验证,在荷载比例小于3时,计算结果与理论公式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这类荷载作用下工字形钢梁的等效临界弯矩系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0.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n Wudaoliang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was considered
a key to revealing the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s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active
layer were conducted because permafrost occupies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and soil moisture data of monitoring near the Wudaoliang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summer thawing stage (ST), autumn freezing
stage (AF), winter cooling stage (WC) and spring warming stage (SW). Coupled heat and water flow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ST and AF, and more amount of water is migrating in these two stages. Heat is transferred mainly via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the other two stages, and less water migrated. Four water migration and coupled heat flow processes were addressed for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stages, which are water infiltration driven by gravity, moisture advection and distillation driven
by temperature and osmotic gradients, water migration driven by capillarity and unfrozen water migration driven by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water content near the permafrost table tends to increase after one thawing and freezing cycle,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ck ground ice layer near permafrost ta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