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6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87篇
综合类   10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acterium strain PJ3,isolated from wastewater and identified as Arthrobacter sp. bacterium based on its 16S rDNA gene,could use carbazole as the sole carbon,nitrogen and energy source. The genomic library of strain PJ3 was constructed and a positive clone JM109(pUCW402) was screened out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oxygenase by the ability to form yellow ring-fission product. A 2,3-dihydroxybiphenyl dioxygenase(23DHBD) gene of 933 bp was found in the 3360 bp exogenous fragment of pUCW402 by GenSCAN software and BLAST analysi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23DHBD from strain PJ3 formed a deep branch separate from a cluster containing most known 23DHBD in GenBank. Southern hybridization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23DHBD gene was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Arthrobacter sp. PJ3. In order to test the gene function,recombinant bacterium BL21(pETW-8) was constructed to express 23DHBD. The expression level in BL21(pETW-8) was highest compared with the recombinant bacteria JM109(pUCW402) and strain PJ3. We observed that 23DHBD was not absolute specific. The enzyme activity was higher with 2,3-dihydroxybiphenyl as a substrate than with catechol. Th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ssay suggested that 23DHBD was essential for cleavage of bi-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during the course of aromatic compound biodegradation in Arthrobacter sp. strain PJ3.  相似文献   
82.
从云南腾冲热海温泉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一株产结晶纤维素酶的嗜热菌TC-1.该菌株呈杆状,革兰氏阴性,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它属于亚栖热菌属Meiothermus.结晶纤维素、木聚糖和葡萄糖可以诱导该菌产生结晶纤维素酶,其中结晶纤维素诱导的酶活力最高.对其产生的结晶纤维素酶进行了初步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H为6.0,在50℃~70℃和pH5.5~6.5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3.
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酶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以及酶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影响酶传感器研究进展的瓶颈,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蛹虫草纤溶酶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现蛹虫草具有纤溶酶活性的基础上,对蛹虫草产纤溶酶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蛹虫草纤溶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是:以20 g/L可溶性淀粉为碳源,10 g/L酵母粉为氮源,Mg2+浓度为7 mmol/L;最适发酵初始pH值为6;最适发酵时间为4 d。  相似文献   
85.
研究了1%-4%的豆渣、1%-3%的(NH4)2SO4和酵母菌(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对平菇深层发酵玉米秸秆木质素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试浓度的豆渣、(NH4)2SO4均显著提高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其中2%、4%的豆渣分别对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大,是对照的1.8和8.4倍;3%、2%的(NH4)2SO4分别对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大,是对照的1.46和7.05倍.在平菇接种的同时及其培养的第2天分别接种3种酵母菌,均显著提高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其中酿酒酵母的促进作用最大,接种的同时及其培养的第2天接种分别是对照的5.97、10.2倍;平菇培养第2天接种产朊假丝酵母可显著提高漆酶的活性,是对照的1.32倍.  相似文献   
86.
以外消旋苯基环氧乙烷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出编号为G7的菌株,能选择性水解外消旋苯基环氧乙烷而得到(S)-苯基环氧乙烷,对映体过量值(e.e)达到99.3%。经鉴定菌种G7属于枯草芽胞杆菌。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成分为蔗糖10g/L,胰蛋白胨10g/L,Na2HPO4·12H2O 2g/L,KH2PO4 2g/L,MgSO4 0.2g/L,CaCl2 0.01g/L,pH 6.5,30℃培养25h,环氧化物水解酶活力达到最高值372.2U/mg。  相似文献   
87.
在 30 0 0 L 发酵罐中 ,利用分批补料培养技术高密度培养含分泌型重组质粒 p ETGAU- 10的大肠杆菌TG1,生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通过控制发酵条件 ,发酵液的细胞密度 (OD60 0 )可达 30 .5 ,且胞外α-乙酰乳酸脱羧酶活力最高达 890 U .ml- 1 ,达到较为理想的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8.
分别采用丙酮沉淀、硫酸铵分步沉淀和柱层析技术从链霉菌85—39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APH(3′)抑制剂85—39,并对其部分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抑制剂85—39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的水溶性多肽物质,对APH(3′)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该抑制剂经丙酮沉淀后的水抽提液对热、碱较稳定,对酸较不稳定,但经离子交换柱初步层析纯化后,其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89.
制备了电聚合硫堇膜修饰青霉素酶电极(青霉素酶/Thi/GCE),用于检测残留青霉素.运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青霉素G钠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电极的制作条件及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戊二醛质量分数为2.47%,牛血清蛋白质量分数为6.57%,固定化时间为2.44h,用酶量为50μL条件下制备的酶电极在pH为7.0,温度为25℃时响应性能达到最佳.该电极对青霉素G钠的线性范围为0.08~1.0μg/mL.  相似文献   
90.
用不同浓度PEG处理小豆幼苗,生理生化方法测定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各种酶活性变化.叶片制作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构.结果显示在整个水分胁迫过程中,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小豆叶片MDA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PEG浓度较低时,小豆SOD活性下降,随着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又上升.POD与CAT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经PEG处理后,3种栽培小豆叶片结构变化均表现为叶片失水,萎焉,表皮细胞萎缩或者破碎,栅栏组织细胞变短,形状变不规则,海绵组织变小,细胞破碎,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间隙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