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4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9篇 |
丛书文集 | 51篇 |
教育与普及 | 3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4篇 |
现状及发展 | 22篇 |
综合类 | 1489篇 |
自然研究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2.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怀民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109-111
良好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生存状态.基于文化生态的观念,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应当坚持科学、包容、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教育,从静态的文化保护转向动态的生态开发,加强立法,建立民间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93.
小城镇生态型用地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过度地以经济指标作为指导而产生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缺点,提出了小城镇功能分区应该同自然生态分区融合的理念。明确了限定生态分区的自然生态因子特征,介绍了生态分区的步骤和方法。以居住用地为例,分析了小城镇功能用地特征,进一步明确了功能用地同生态用地结合的过程,并结合图例解析了两者融合的步骤。阐明了两者融合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4.
刘缠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84-86
介绍了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Authorware6、0调用Powerpoint2000开发出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直观形象的《动物生态学》教学课件的过程,并对课件制作的方法和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5.
吴伟群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5):9-11,15
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认识滞留于传统主客观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反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做到有效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转向。 相似文献
96.
异速生长关系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栋梁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6):12-15
综述了异速生长关系在动物代谢和植物生长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异速生长关系的机理解释模型——代谢生态学理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该理论认为,生物的代谢速率将正比于个体质量3/4次幂,然后将生物体的其他属性同代谢速率相联系,并进行一系列的时间、空间和组织水平的尺度转换,从而代谢生态学理论可以解释个体生长、发育、种群动态、分子进化,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7.
为提高砂质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制备出一种性能优异的超疏水型生态修复材料,以砂质土壤为芯料,通过调整覆膜材料的种类、掺量和芯料级配,并在芯料表面构建纳米粗糙结构,探究该材料防渗性和透气性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在选取覆膜材料时,疏水树脂的表面能应小于30mN·m-1;为提升该材料的防渗性能,芯料级配分布的相对标准偏差α应大... 相似文献
98.
工程记录曲线的数字化对实现这些资源的数字存储、利用以及共享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一种新方法实现坐标纸绘制曲线的自动提取和数字恢复.这种方法包括基于中轴变换的交叉曲线分离的方法,基于空域-频域信息融合的种子复原和二阶导数的间断曲线的提取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99.
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演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甘霖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3):16-19
城市化是急剧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的服务功能经历明显的转变,即从维系植物生长的功能为主转变为滞留、转化和净化污染的功能为主,因此,城市土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并起着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土壤在功能转变的过程中,土壤质量也发生重要的转变,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等方面。巨大的人为影响致使城市土壤的退化比较明显。物理退化方面主要体现在由于压实导致容重增加、水分入渗速率降低,从而使降雨时地表径流系数增加、非点源污染负荷升高,对城市水体污染产生明显的影响;化学退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加,这一方面使土壤对生物健康直接影响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使土壤的吸附容量接近饱和丽导致污染物的移动性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释放潜力。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不闭合的特点,决定了城市土壤是养分和污染物末端固定者,因而城市土壤是一个人为的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垒”(barrier)。建设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闭合开放状态的物质循环链条,这必然需要科学的城市土壤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0.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退化--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产业集群也有可能带来诸如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通过关注资源型产业集群,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对该类产业集群的退化原因作了分析。从一个反面揭示出产业集群演化的机理,从而对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产业集群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