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973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明确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特点及主控因素,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综合钻井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区内沉积学、储层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川北地区大安寨段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浅湖亚相发育介屑滩、滩间洼地、浅湖泥微相,半深湖亚相发育滩前湖坡、半深湖泥微相;储层岩石类型以介屑灰岩为主,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平均孔隙度为1.18%,渗透率普遍小于1 mD,具有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储层类型以孔隙裂缝型储层为主,裂缝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均有发育。以此为依据,分析并探讨了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有利沉积相带、建设性成岩作用、裂缝系统控制了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结合大安寨各层段地层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112.
 目前中国页岩气已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但页岩气开发对当地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风险。通过川渝两地页岩气井场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页岩气开发总耗水量巨大,每口井用水量约32000 m3;另一方面,水环境污染风险来自于:1)压裂返排液和钻井返排液,其成分复杂,盐度高,并含有多种重金属;2)钻进过程产生巨量的废油基泥浆和含油钻屑;3)页岩气开发地区,溶洞、裂缝、暗河发育,钻井过程易发生井漏或井喷;4)地面工程建设。因此,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必须精心施工,合理调配水资源,大力发展返排液处理技术,以便防止页岩气开发过程中过度消耗水资源,并避免水污染。  相似文献   
113.
近30年中国东部气温对土地覆被变化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2010年中国东部295个气象站点近30年逐年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数据, 分析气象站站点周围3 km土地覆被变化和相应气温变化, 研究中国东部地表土地覆被变化对站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30年研究区域内草地锐减, 城市剧烈扩张, 林地显著增加; 站点气温年平均变化率在-0.2~0.9℃/10a之间, 区域气温年平均变化率为0.38℃/10a; 不同土地覆被上的气象站点气温变化率明显不同, 按城市、农田、草地、林地的顺序依次减小; 区域气温变化是多种覆被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覆被变化并非局地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却深刻地影响着局地年气温变化率。  相似文献   
114.
川西坳陷碎屑岩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厚大的煤系地层提供了丰富的烃源,燕山期发育的三个北东东向古隆起为油气的早期富集奠定了基础,晚三叠世和侏罗纪发育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前陆盆地形变形成的破裂构造为深层气源运移至浅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利储集相带与构造的有机配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这些便构成了川西坳陷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的主要条件,可归纳为"一丰四适",即:丰富的油气资源,适时的古隆起、适宜的沉积相带、适中的变形、适合的构造组合形态.  相似文献   
115.
四川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长江上游建立生态屏障的主战场.本文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状况,并提出了构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屏障的林业技术储备,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构建长江上游建立生态屏障作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16.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识别出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第二段主要的碳酸盐岩储层。鲕粒灰岩储层以孤立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欠发育,以微喉为主,中孔微喉的配置关系导致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低渗、渗透率偏低的特征;砂屑云岩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发育,以缩颈喉道为主,较好的孔喉配置关系使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储渗能力较好的特征;粉晶云岩储层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以片状喉道为主,孔喉配置关系较好,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的特征。储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分别形成于鲕滩微相、砂屑滩微相和云坪微相中的鲕粒灰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物质基础;台地内次一级微地貌高地为储层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微地貌条件;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溶、原生粒间孔保存和白云岩化作用分别是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7.
四川元坝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储层中不同碎屑颗粒、填隙物的定量统计和孔隙在压实作用下的定量演化分析以及储层中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早成岩阶段结束时,储层的孔隙度已经降至8.7%,致密储层业已形成,此后一系列的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进一步减少,非均质性强。而元坝地区须二段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时间为中成岩A期,此时储层已经致密,总体反映出"储层先致密,天然气后成藏"的特点,天然气在储层中以"活塞式推进"方式运移,气藏富集主要受源岩的生烃强度、优质储层等因素控制。基于此,认为烃源岩生气强度高的元坝东凹陷区,同样可以作为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8.
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热液白云岩中的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液环境是碳酸盐重要的成岩环境之一,MVT铅锌矿床和某些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自生非碳酸盐矿物和焦沥青,包括伊利石、萤石、氟磷灰石、石英、重晶石和黄铁矿等,它们赋存于具不同结构的白云石的晶间/晶内孔隙和溶解孔隙中,尤其是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孔隙中。赋存自生矿物的白云石主晶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80~180℃之间,最高可达240℃以上。白云石溶解空间中萤石、氟磷灰石(也包括方解石)等以Ca作为阳离子自生矿物的存在,反映热液白云石沉淀后温度降低造成的流体性质的改变和白云石的溶解,热液蚀变作用还造成了伊利石的形成和黏土矿物的强迫热演化,白云石晶间焦沥青的存在则代表了有机质因热蚀变而发生的强迫成熟和过成熟。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发生在距今259Ma左右(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伴生。该期间古热流达60~80mW/m2,甚至更高,持续时间约6Ma,此时栖霞组白云岩地层的埋藏深度<500m,因而热液蚀变过程与地热增温无关。白云岩地层中各种自生矿物和非正常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焦沥青的存在为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所经历的热液环境成岩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巴蜀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以《雾都夜话》、《麻辣烫》、《成都情事》等为代表的优秀方言栏目剧,它们凭借浓郁的川味色彩和强烈的巴蜀平民风格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但随着各地媒体纷纷兴起"方言工程"时,电视方言栏目剧也因自身突显出来的种种弊端而倍受争议,因而要想在"主流艺术"——普通话电视节目和众多"夕阳艺术"——方言电视节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四川方言电视栏目剧该如何进行自身整合和策略优化;如何适度地把握节目的数和量,成为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0.
本文通过普通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阴极发光等多种实验测试手段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成岩作用以及成岩演化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河坝砂岩主要为泥质石英粉砂岩、泥质长石石英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具有高石英、低岩屑的特点。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溶蚀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B期。原生残余粒间孔是小河坝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压实作用是造成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溶蚀作用改善了砂岩的孔隙度,而胶结作用,尤其是钙质胶结造成次生孔隙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