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0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34篇
综合类   7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51.
本文介绍了SQZ-1型潜孔钻车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管锥式锚杆锚固轨床时钻车工作稳定性的分析。该钻车设计新颖,结构紧凑,集液压、电气、机械、操纵系统在同一钻车上。钻车采用轨轮非自行式。工作时采用直角座标移换孔位和管锥式锚杆锚固轨床;钻车一次“定位”后,即能钻凿同一方位,同一倾角的平行深孔。钻车工作稳定,操作简便。运输时可进入4号罐笼,可通过设置漏斗的巷道,进出峒室无需道岔。该钻车适应于深孔分段爆破法掘进天井,溜井和下向前倾60~90°,下向左右70~90°,采幅为2400mm的采场深孔。  相似文献   
852.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类器官技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已成为结直肠癌发生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的重要新工具。回顾了结直肠癌生态位信号通路的变化,总结了类器官技术在结直肠癌建模、肿瘤微环境研究、药物筛选、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当前类器官面临的挑战,并从类器官培养技术标准化和工程技术应用等角度展望了类器官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53.
森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再分配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截留过程因降雨特征、森林类型及立地环境存在差异.以三峡库区山地的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三种林型为研究对象,对比了2018年植物生长季(4—11月)56场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降雨在三种林型的再分配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暖性针叶林的透流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的62.0%、7.2%、30.8%;落叶阔叶林分别占77.9%、3.5%、18.6%;针阔混交林分别占73.3%、2.7%、24%. 2) 再分配参数与降雨量的相关分析显示,三种林型下树干茎流量、透流量均与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3) 场次降雨特征也会影响再分配,大雨和暴雨时三种林型内降水再分配的动态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三种林型的降雨再分配过程因受降雨量、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差异.针阔叶混交林在强降雨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降雨对地表土壤的强烈冲击,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54.
煤矿水平井钻柱在钻进过程中,随着钻进深度增加,钻柱在重力作用下与井壁产生复杂的碰撞接触,由此产生的托压效应更加显著,使得钻柱动力学特性随钻进深度增加而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影响钻柱的疲劳寿命。基于岩石-钻头-钻柱-井壁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了钻进至不同深度下钻柱的纵向、横向和扭转振动特性,分析了钻进过程对钻柱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钻进深度增加,钻柱纵向跳钻现象呈现“平缓—剧烈—平缓”的趋势,横向扰动呈现“小范围蠕动—大范围扰动—小范围蠕动”的特点,扭转方向剧烈涡动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钻柱主要动力学指标与钻进深度呈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对钻柱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及优化时,不能只分析特定深度,应包含整个钻进过程。  相似文献   
855.
竹子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们利用竹子资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 000年以前,但直到18世纪后期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中一个特殊的类群。现代植物分类的奠基人林奈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还只是将全世界的竹子归为芦竹属的一个种Arundo arbor,直到1789年,竹子才从芦竹属(Arundo)独立出来,成立了簕竹属(Bambusa)。自竹类被认识到有别于其他禾本科植物至今,有关竹子的形态学、解剖学、系统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细胞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对竹类植物各个器官的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笔者对竹类植物的根、地下茎、竹秆、竹叶和生殖器官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分析了目前竹子发育生物学领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竹子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应关注细胞分裂、分化和形态建成的全过程,明确整个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植物发育全过程每个环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