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340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01.
基于GIS的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生产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集成 ,将农业生态经济分区、农牧系统综合评价等应用模型与 GIS进行集成 ,构建了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力综合评价系统 .采用该系统把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经济划分为 3个区 :北部经济次发达区 ( I区 )、中部经济发达区 ( II区 )和南部经济次发达区 ( III区 ) .同时 ,对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生产力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的生产力具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 ,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02.
淮河入湖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历史不过500年,修建洪泽湖大堤是其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其主体形态的确定在1937~1947年这十年间,黄河夺淮为其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后期的变化则表现为缓慢增长和东移,原因主要是下游水道流量、流径的变化。新淮河的建成将对淮河三角洲的发展趋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大于90%)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这些微相依次为分流间湾、天然堤、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其中在河口砂坝内,侧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坝主体次之,坝顶部则呈中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因而造成剩余油分布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4.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s of five loess sec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ajor greenhouse gases CO2, CH4 and N2O in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are generally high, even sometimes may be several times or scores of times higher than their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same loess section shows poor regularity among different layers, it increases slowly from north to south in space. The CH4 concentration in the layers under Malan Loes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tmosphere, although it is not high in Malan Loess. Most of the δ13C values of CO2 in loess are -11.14‰—15.48‰ (relative to PDB standard). Analysis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O2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CO2 in loess section is decomposition of ‘stable’ organic matters by microbes. The δ13Cg of CO2 is a little heavier than organic source for exchanging carbon isotope with carbonate in loess. The abundant carbonate in loess not only makes the loess a huge carbon reservior but also adjusts  相似文献   
105.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5,自引:1,他引:124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6.
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 (综合含水率大于 90 % )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 ,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 ,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 ,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 ,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 ,这些微相依次为分流间湾、天然堤、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其中在河口砂坝内 ,侧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强 ,坝主体次之 ,坝顶部则呈中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因而造成剩余油分布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7.
C lasp-pass移动是Habiro1993年在定向链环上引入的一个局部移动的概念.研究了几乎相邻的图,得到以下结论:对于一个几乎相邻图G,若它不包含价为1的顶点,则G的空间嵌入上的任意clasp-pass移动都可通过Δ-同伦来实现.作为推论,有:设f,g:G→S3是价为3的几乎相邻图G的两个顶点同伦的嵌入,若对于任意(1;3)阶有限型A3-等价不变量φ,φ(f)=φ(g),则f和g一定是de lta顶点同伦的.  相似文献   
108.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2段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夹层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夹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横...  相似文献   
109.
为有效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挖潜,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夹层成因与展布特征研究,及其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建立了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平面上夹层可分为零星发育式、局部连片发育式和全区发育式3种类型,建立了各类型夹层平面分布标准;垂向上均质储层内部多发育单一类型夹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内部多发育复合类型夹层;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其中,局部连片夹层和全区发育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0.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吴超羽  许刘兵  韦惺  黄山 《科学通报》2011,56(4-5):342-353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 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 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 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 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 理论计算表明: 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 m; 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 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 m. 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 m以上, 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 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 年才有1 次, 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 因此, 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 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 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 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 还原海面下降幅度, 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