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用薄膜滤波器作为调谐元件,在激光器谐振腔内加入一段未泵浦的掺铒光纤,利用其空间烧孔效应压窄线宽和稳定输出,设计了一种输出稳定的可调谐窄线宽掺铒光纤激光器.调谐范围为1 530~1560nm,输出线宽小于0.06 nm,输出稳定,受振动等环境因素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一种在硅杯表面采用浓硼扩散区与镀金属膜形成的欧姆接触电极作为内引线的硅基电感的新制造方法,提出了在硅杯背面用激光器打孔以减薄衬底厚度,从而使电感的Q值得到提高的一种方案,并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感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电磁分析模块模拟了电感几何参数与磁感应强度、电感值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与IC工艺相兼容的优点,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铁掺杂纳米氧化锌脱硫剂,利用XRD和BET手段对脱硫剂进行了表征,优化了铁的掺杂量,并探讨了焙烧温度、脱硫温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对脱除H2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的掺杂使脱硫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当Fe∶Zn的摩尔比为5∶100(FZ5.0)时其活性最好。FZ5.0脱硫剂适用于室温脱硫,当样品的焙烧温度为270℃,氧含量为10%,穿透时间达到370 m in时,脱硫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Thorlabs公司生产的一种Ho3 :ZBLAN光纤,采用F-P腔型结构,在光纤长度为1.8 m时,获得了3μm和2μm波长的微弱级联振荡辐射。对于推动医用光纤激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钛酸四丁酯为主要原料,氯化锌溶液为掺杂剂,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含锌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00℃,锌掺杂量r(Zn∶Ti)=0.01,催化剂的最佳投加量为2 g/L光催化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从阻抑氧化铝的相变、表面化合物的生成和延缓氧化铝的烧结三个方面探讨了氧化铝掺杂镧后改善热稳定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聚乙炔的链端定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格林函数研究了聚乙炔的链端附近的电子态.计算了链端为单键或双键时可能出现的链端定域态,其结果是:单键链端可形成链端定域态,其能级位于能隙中央,定域范围约为10个原子,实际上是一个链端孤子;双键链端则不存在这种定态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掺杂钨丝退火时钾泡形成的机理和动力学,探讨了用微扰动理论处理钾泡形成过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冷拨掺杂钨丝中钾管分裂的必要条件是钾管长宽比≥9,在考虑钾泡形成热力学条件后,可导出几个有意义的钾泡分布参数,并发现对于同一丝径的掺杂钨丝,在同一温度退火,形成粗细不同的钾管,比较细的钾管分裂受表面扩散所控制,反之则主要受外部体扩散所控制,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介绍了有机共轭体系的结构特点和利用简单Huckel分子轨道(HMO)理论对聚乙炔的电子结构予以处理,以展示其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分子中具有长短键交替的特征。并试图从化学角度理解拓扑激发(即孤子)的导电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