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系统科学   238篇
丛书文集   6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15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ING proteins, identified mainly by their eponymous N-terminal sequences, are ubiquitous in living organisms. Amongst bacteria, they are common in pseudomonads, and have been characterised with respect to genetics and structure. They form part of a wider family of phosphate-binding proteins, with emerging roles in phosphate acquisition and pathogenicity. Many DING proteins have been isolated in eukaryote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very diver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ten in the context of possible signalling roles. Disease states in which DING protein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clude rheumatoid arthritis, lithiasis, atherosclerosis, some tumours and tumour-associated cachexia, and bacterial and viral adherence. Complete genetic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of eukaryotic DING genes and proteins is still lacking, though the phosphate-binding site seems to be conserved. Whether as bacterial proteins related to bacterial pathogenicity, or as eukaryotic components of biochemical signalling systems, DING proteins require further study.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62.
文章对不同缓冲机制下ADPCM解码算法的运行条件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利用最小二乘法,提出关于ADPCM解码函数输入数据量与函数输入缓冲区长度的条件关系式,量化了不同缓冲机制对算法适应性的影响;针对实验环境的特点,改进了IMA ADPCM解码算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缓冲机制能显著提高ADPCM算法的适应性;改进后的解码算法效率较原算法提高约75%.  相似文献   
63.
针对低频大功率二极管中点钳位( NPC)型逆变器控制系统的不连续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原理及控制策略的研究,提出三电平不连续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相比于传统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在相同的开关频率下,此方法可以显著降低逆变器的开关损耗。同时,文中对三电平逆变器的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以及在现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PN电平跳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调制方法做中点电压的平衡控制,给出对于该算法基于仿真和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64.
针对传统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在低速运行状态下存在磁链轨迹发生波动、转矩脉动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采用滑模控制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Space Voltage Pwlse-Width Modulation), 引入滑模控制器, 以提高系统对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鲁棒性。利用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产生系统所需要的任意期望空间电压矢量, 使磁链轨迹更趋近于圆形, 即降低了转矩和磁链脉动,又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同时引入无速度传感器技术, 以提高系统工程应用性。通过在Matlab/ Simulink软件仿真结果表明, 新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改善了磁链轨迹波动并有效地降低了转矩脉动, 使转速估计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65.
基于双极性多脉冲的UWB调制方案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遍单脉冲位置调制的不足,在已有的UWB(Ultra-Wideband)脉冲位置调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极性多脉冲位置调制(AMPPM:Ambipolar Multi-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的UWB跳时调制方案,并对其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下的信道容量,最大可靠通信距离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及实验数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与普通的单脉冲位置调制(PPM: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相比,AMPPM能获得较高的容量,即在给定可实现脉冲宽度下可获得更高的通信速率。仿真结果表明,当脉冲宽度为0.5 ns时,L进制AMPPM可达到333 Mbit/s的速率,而同等条件下的L进制PPM仅能达到167 Mbit/s的速率。同时AMPPM在最大可靠通信距离指标方面也较相应的PPM及脉冲幅度调制(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有改善,在100 Mbit/s及10-4的误码率下可达到8 m的通信距离。  相似文献   
66.
在分析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MW)过调制原理的基础上,对经典的双模式过调制算法进行了适当的简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全调制范围的SVPWM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实用,只用一种算法就实现了线性调制区、过调制区直至方波工况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67.
在改装的捷达GTX轿车上研究ACC系统中电子节气门的控制策略.在控制方法中综合应用了多种PID算法,针对直流力矩电机机械特性对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通过单片机的输出比较通道产生PWM以控制电机.通过实验台和实车试验,证明基于该控制策略开发电子节气门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8.
考虑调制不对称度和信息位宽的不确定度,研究了实际伽利略搜救信号信息位宽、到达频率(FOA)、到达时间(TOA)估计的Cramer-Rao界(CRB).推导了伽利略搜救信号Fisher信息矩阵中各元素的计算表达式,利用单位冲激函数的性质和Parseval定理,将单位冲激函数的平方和转换到频域进行计算,得到了信息位宽、FOA和TOA估计的CRB的解析结果.数值分析和Monte Carlo仿真结果表明,CRB具有有效性,可以用于评估上述参数估计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69.
针对前期提出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采用跳时多址接入方式,通过分析文中系统的误码性能和多用户接入数量,对其多址性能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跳时多址接入方式的采用改善了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多址性能,大幅提高了系统容量;在大信噪比环境中,该采用跳时多址接入的系统工作在5个干扰用户条件下的误码性能仍比在单用户条件下工作的传统超宽带通信系统有较大的提高.进一步分析了该多址系统可容纳的用户数量,认为较多用户干扰时可以考虑采用新的跳时码减少脉冲间发生碰撞的概率,以降低多用户干扰.  相似文献   
70.
文章对VCS3020S语音通信系统体系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未来综合空中交通服务网络中语音通信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