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埃吕尔认为,社会现实本质上是辩证的,作为整体的技术系统有着其构成部分不具有的特征,任何技术行动都有正负双重效应,所有技术进步都有其代价,技术社会的自由就是对技术环境的抗争和超越。指出了埃吕尔辩证法的缺陷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12.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少有文章分析小说中的三名主要女性人物黛西、乔丹、茉特尔的共性与意义。从文本上分析,菲氏笔下的三名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自私、空虚、金钱至上的品性。从深层次意义上说,这种描写是菲氏整部小说象征主义的一部分,是他对美国社会精神价值观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1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西方传统哲学要么恪守真理绝对论,走向绝对主义,要么恪守真理相对论,走向相对主义.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阐释了绝对真理的含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与相对主义真理论的区别,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真理论的超越.实现这一超越的唯物辩证法,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4.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与致用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凸显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5.
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之本。人的本体地位表现在:人是客观存在的显示者和规定者,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人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揭示者;人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整个存在的意义的赋予者;人是存在之美的显现者,同时也是美的创造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是人的实践活动将世界二重化,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创造了或者说叠加了一个人类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以弘扬人的精神,树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相似文献   
116.
李达是由“实业救国”折向“政治救国”,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他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成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本体论看待)、认识论、论理学的统一。他关于唯物辩证法诸规律与范畴(对立统一法则、质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的论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理论界公认最富有特色、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其理论和方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把形式逻辑等同于形而上学,因而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作用;二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方法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7.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分析了学界近十年在唯物史观这一领域内对原著文本的探究中存在的两个“盲区”:一是对恩格斯独著文本的“忽视”;二是对马克思中后期文本的“忽视”。指出唯物史观的倪现、嬗变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尤其是对英、法、德三国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分析而渐渐成熟的革命性理论体系。认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的探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9.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只不过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自身的运动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社会具有价值判断的属性,具有开放性,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提出倾向于社会形态,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0.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整体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正在遇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历史积淀问题重新凸显,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科归属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名称问题、学科定位问题)、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攻方向问题、文风问题)、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哲学其他分支、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自然辩证法学科要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